首先说古钢琴的音色像鲁特琴只是臆测而已。鲁特琴琴弦材料以羊肠线为主,音色取向和今天的古典吉他相似,比之问题中的任何一种古钢琴都相去甚远。从现在网上的一些视频中可以听到,无论是Clavichord(击弦古钢琴),还是我们常见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都会像钢弦吉他一样,发出金属质感很强的音色,所以拨弦还是击弦在这里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拿个槌子去敲吉他弦,也不会发出钢琴的声音。我们知道决定乐器音色的因素,包括音源,激发方式,和共振腔体。这里涉及到的Clavichord(击弦古钢琴),Harpsichord(羽管键琴),Piano(钢琴,问题引用的视频中弹奏了一架18世纪的维也纳钢琴),Modern Grand Piano(现代钢琴),以及现代钢弦吉他,音源都是金属弦。其中除了钢琴和现代钢琴,其他三者的音色都有共同点,可见其中的相似之处只是金属弦震动的自然音色而已。激发方式则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除开以羽管拨弦发声的Harpsichord,Clavichord的切音片是用黄铜制成,而维也纳钢琴和现代钢琴的音槌槌头分别用皮革和毛毡包裹,材质的不同使其声音相比Clavichord金属感大减。最后剩下的关键就在于共振腔体的设计,也就是围绕钢琴音板的研究。数百年来对结构和材质的不断优化,弦板声学耦合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钢琴发出了不同于所有弦鸣乐器的,圆润而富于颗粒感的音色。
拨弦机构其实分为按键和拨杆两个部分,按键当然是平放的,键盘上看到的部分是琴键的前段,在琴键的中间有一个“平衡钉”把琴键固定在同一个水平轴上,这样每一个键就可以象跷跷板一样上下运动了。琴键的后段顶在拨杆的下端,当琴键前端按下时,拨杆就会被顶起。上图没有画出琴键,仅示意拨弦机构的四个状态,从左到右分别是静止时、按动时、按到低时和恢复时。以下是一次按键的机械过程。当琴键松开,支架(jack)落在琴键后端,拨舌(tongue)在琴弦(string)下方,制音器(damper)接触琴弦,簧片(spring)顶住拨舌处于原位。琴键按下,后端抬升支架,带动拨舌和拨片(plecturm)接触琴弦。琴键按到底后,拨片波动琴弦振动,支架上端顶住上挡板(upper rail)的毛毡(felt)。松开琴键后,支架回落,拨片被琴弦向后推,压缩簧片,拨舌绕舌轴(axie of tongue)顺时针转动。之后拨片从琴弦侧方滑落,并不会拨响琴弦,接着簧片使拨舌复位。
古钢琴主要指的是这样两种乐器:一种是Harpsichord,被翻译成:“哈普西科得”(音译)、“大健琴”或羽管键琴——标准的翻译是羽管键琴,它的触弦装置是禽类的羽毛(尖端),靠羽尖来拨弦,所以声音偏于金属的泛音,且延音消失的很快,而且无法通过触健来控制声音的大小强弱;另一种是Clavichord,琴身比羽管键琴小,触弦装置是楔形的金属,靠它来击打琴弦,音量很小,但可以作微弱的声音强弱变化,只是由于楔头触弦后,只要手指不离键,它也不离弦,所以声音也没有延续。在此基础上,另一种乐器产生了,它就是钢琴,钢琴的全称是“Pianoforte”,正如学过意大利语的朋友知道的,piano是弱的意思,forte是强的意思,Pianoforte之称最早得自1710年左右巴托罗缪•克里斯托福里在佛罗伦萨制造的乐器,他称之为“gravicembalocolplaneforte”,意即:“能发出弱音和强音的羽管键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