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摇篮曲》。传说19岁时,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写了一首歌曲交给了饭馆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物有所值,便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烧牛肉。舒伯特《音乐瞬间》“音乐瞬间”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立的一种钢琴音乐小品体裁。第三首f小调流传最广。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活泼,旋律优美,凡是听过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亚麻色头的少女是前奏曲中最优美通俗的一首,采用五声音阶,颇有东方色彩。这段音乐的标题出自德里尔的《苏格兰之歌》中的一首诗歌,原诗描写一位苏格兰少女在晨曦中唱着一支纯朴而天真的歌曲,妩媚可爱,无忧无虑。
柴可夫斯基《船歌》。这首作品是最受欢迎的钢琴曲之一。俄国的圣彼得堡也是河流渠道纵横的城市,它描写了游船以及船身摇摆的美妙节奏。依据的是普列谢耶夫的诗歌:“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
肖邦《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作于肖邦21岁时,是肖邦第一首有编号的圆舞曲作品。此曲曾被俄国舞蹈家福金用于舞剧《仙女》的配乐。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
《咏叹调》出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三号第二段。这个名字在巴洛克时期意味着一种舞蹈,并非歌剧咏叹调的意思。《咏叹调》充满了抒情与隽永,哀而不伤,令人久久回味。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将其改编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
贝多芬《致爱丽丝》。这首作品传说是贝多芬献给一位叫特蕾泽的姑娘,采用回旋曲式。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在搜寻特蕾泽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出版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误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