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角度来说,民谣倾向于精选最适合的乐器,保证每一种音质都被更好的利用,展现了不同的色彩。这一点可以联系三体世界来体会。而绝大多数流行乐混一堆和声反而乱也没特色。民谣对人声部分的处理相对来说也更为真实。民谣可以听故事。可以听有点儿小贱的各种偏荤的小段子。可以听人们对生活最简单美好的小白日梦。感觉就像一个周日的下午,你躺在自家阳台的榻榻咪上,晒著太阳,和你的猫讲你心爱的那个姑娘。听着就浪,哈哈。其实只有非要装出逼格的人才会一直夸难度如何吧,比如说听classical相对来说有难度,因为需要背景知识,演奏的话更需要个人的理解。可是一直听这个弹这个,挺累的。民谣听得放松。某种程度上来说,民谣和轻音乐比较类似。而且,很多人就是觉得民谣太“简单”,而沉不下心感受乐曲最朴实的美好。
民谣就是个文艺范儿的东西,而文艺范儿是个信息量挺大的词。总的来说,文艺范儿的人是这样的: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及时拼搏,及时爱,及时恨,要去体验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而这些都要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表达。其实很多人都这么想,但是文艺范儿的人会真的随时这么做。听其他人都不知道不理解的东西,导致说起来其他人都会觉得高冷,然后逐渐会觉得的不求你们理解只求你们别烦我,最后就干脆的确高冷了。
我不太理解那些说听民谣的人很low的人,甚至有点生气。我觉得说出这种话的人自己就很low。还有那些说听民谣的人是文艺矫情的,这个我不反驳。因为我自己挺矫情,但是,不是性格上的矫情。只是在文字上会有些委婉。我觉得喜欢什么,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都是自己的事情,与旁人无关,更别说性格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刁钻,这个问题直接就把听民谣的人的性格归到了一个区间里。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别说是性格了。难道如果我说听民谣的人性格都很温柔,性格暴躁的人就不能听民谣了吗?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球。为什么就不能不带着偏见去批判别人呢?你以为你是谁?
我喜欢听民谣,陈鸿宇《早春的树》宋冬野《鸽子》万晓利《陀螺》李志《关于郑州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小编喜欢听的民谣。为什么我喜欢听民谣呢?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只是从第一次听到李志的《天空之城》后便爱上了民谣。可能是因为青春期时的文青情绪,也可能是刚好那么一首歌,一句词触及到了记忆,触及到了伤口。我变得越来越喜欢民谣,喜欢这种将诗哼成歌的情绪。每每完成一天的工作后,打开音响,一个人在屋里,放着民谣,望着窗外,下着小雨,想要感慨,却沉思。渐渐喜欢上了这一种感觉,被生活所拨开的伤口,用一首民谣撒点盐,再用一首民谣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