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演和作曲家,没有必要过多介绍了,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这位杰出的电影配乐作者,大多数国人熟悉他都是从《泰坦尼克号》中那悠扬的风笛声开始的,而在之前的1995年,霍纳就已经在史诗片《勇敢的心》中纯熟的运用苏格兰风笛,把苏格兰民族音乐和交响式配乐合为一体,获得了空前成功。只是在1996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中遗憾的败给了路易斯•巴卡洛夫的《邮差》,其实就整体音乐素质而言,《勇敢的心》是不逊于《邮差》的,之所以败北,可能还是因为当年霍纳还有另一部提名作品《阿波罗13号》分流了评委票数的缘故。
当年看《勇敢的心》,曾经激动地无以复加,热血澎湃,现在看没这种感觉了。有人说这只不过就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大片而已,的确,这部片就是商业片的骨架,颂扬的也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作为观众是愿意接受,如果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也能拍成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回到音乐本身吧,和很多人一样,风笛是我非常喜欢的乐器,觉得她奏出的音符非常有特色,既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又能演绎忧伤哀婉的旋律(比如《泰坦尼克号》,曲调绵延,荡气回肠,感染力特别强。中学时代,一盘JAMES LAST乐队和爱尔兰风笛手合作的专辑《JAMES LAST IN IRELAND》,磁带都被我听坏了。既然《泰坦尼克号》都可以用风笛,那么在讲述苏格兰历史的《勇敢的心》音乐更加有理由用风笛来表现了。
虽然影片音乐风笛是主角,但我们还是不应该忘记伦敦交响乐团,没有他们的精彩演奏,本片音乐中那些厚重沉郁的东西就很难表达。
Sons of Scotland是一首长达6分多钟的曲子,表现苏格兰人奋起反抗英军的场面,期间也夹杂了英军的疯狂反扑,音乐在这里忠实的为画面服务,时而不安,时而昂扬,时而委婉,时而激越。后半段,管乐和弦乐分别演绎了“自由”主题和“战斗”主题,而一直隐约出现的风笛,则象征苏格兰人不屈不挠的奋斗。
The Battle Of Stirling是表现华莱士战场生涯
中的得意之作:斯特灵战役的情形,以鼓和风笛启头,随即加入沉厚的管乐作为背景,一下就把人带入那金戈铁马的肃杀古战场,其实音乐本身多少都和战争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众多的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都曾是古代战场上作为“战争语言”和激励士气的工具,包括风笛。因此,乐器这样使用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还是很佩服吉布森的导演和场面调度能力,一场动用不超过两千群众演员(真实的军队人数也不超过3万)的战争场面,却被导演展现的犹如数十万军队的争斗,真正表现了史诗的感觉,回想我国近年来拍摄的一些所谓古装大片,人不可谓不多,场面不可谓不大,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再对比黑泽明《七武士》,区区数人就展现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看来还是水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