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女人活到再也不会相信任何男人关于共同的幸福和未来的许诺并且能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这个女人究竟是重生了还是已经死了?”
当我在网上看到安顿对《棕榈树丛》做如上评论时,我就下定决心看这部电影。
答案其实早已在心中。我坚信有爱才有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女人到了连爱的许诺的都不相信了的时候,那她的生活也就没有意义和希望了。——她不是重生,肯定是死了!
可是,我错了,错得离谱。深夜,我擦着哭过的眼,叹了一口气,我想我真的是错了:能够不再轻易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任何男人身上,不再任性等待,这个女人绝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个女人的心路历程,不同的历史阶段给了人不同的命运,可逃避不掉的永远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的幸福在哪里?世界上最简单的答案只有一个——在男人那里。
年轻时代的祖母望爱,她的幸福之梦在她嫁人那天就破碎了,这是一个粗鲁而又老式的渔民,贫穷、吝啬;他带给她唯一的美好就是他那只比她小两岁的女儿全顺。两个女人,在贫穷和男权的压迫下互为依靠互相取暖。
一双鞋的争取,都那么让人心酸。
祖母望爱的希望早没了,但全顺的却还有。她渴望海上每几个月都会驶来的一艘船,渴望那船把她带到一个没有父亲、只有继母望爱的幸福之地。
直到父亲把她卖给了一个驼背当老婆换取一块田的所有权。一年后,望爱千里迢迢地跑去与全顺见面,两人除了抱头痛哭之外别无他法。
全顺因不能生育被遣回家中,父亲又因海难死了,似乎是个苦难的结束。两个女人继续过着清苦单调的生活,却又暗藏希望——再次找个男人嫁吧。却不想,这是另一个磨难的开始。
磨难始于全顺渴望的那艘船因暴风雨而靠岸的那一刻。那个船长,在她们眼里慷慨而聪明,祖母望爱对全顺说——如果你能嫁给这个男人,那该多好啊。
船长在临走前一天晚上占有了全顺。走前,给她一棵小小的棕榈树苗,给了她等待的希望,也给了她后半生的苦难。
一个轻诺的男人,一个生活困苦、受尽磨难、只能把生活的转折寄托于男人身上的女人。我能理解,真的能理解。只是有些心酸,有些悲痛,有些伤心。
女儿华燕的爱情反倒显得苍白了些。金律师爱上她什么?倔强的性格、脆弱的内心?还是隐藏在她身后的另外两个女人那让人心痛的故事?
最后,是一个好的结局,金律师回来寻找华燕,“为了不像个只会说的骗子,我需要一些时间,把一要棕榈树的树根留在脑后而且永远不要回来,当我确定我真的爱上她了,我去了那个岛,不过她已经不在了……她擦却了那些有关棕榈树的记忆,……那些棕榈树擦去了,找回真爱的路也被擦去了。”
我是个喜欢喜剧结尾的人,这个结局有些让我欣喜,没有任何预兆地,原来金律师一直在寻找华燕,直到找到她才作罢。看到这里才算满足了。
不应该感动么?
觉得这个结尾像是导演在安慰观众?前面那两个女人已经够苦了,好像在告诉你,上一代没有实践的诺言和希望就在这一代来实践吧,你之前为祖母和母亲所掉的泪都给补偿回来了。。
(——导演说,时代不同了,祖母和母亲没办法改变命运,但女儿可以,她还可以得到前两代人一直奢求的爱情哦。。。)
导演深知棕榈树情结其实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谁都知道,等待只是一个苦涩的承诺,一个无何止的谎言。但是,它终究是一个希望的种子。再现实的人,也拒绝不了希望的诱惑啊。
所以,从内心深处,我情愿仍然选择相信爱、承诺和等待,而全顺的悲剧,则来自于她之前所受的困苦、生活的苍白与船长身后所意味的瑰丽幸福生活相比之下的巨大反差,她真正爱船长吗?也不尽然吧。虽然,也许等待到了尽头的时候,爱就是等待,等待就是爱了。
但是,影片的结尾倒是让我重新思考了安顿提出来的问题。不再轻易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虚无法飘渺的承诺上,与其像母亲那样悲伤地等待着一个像泡沫一样的美梦实现,不如自己把它砸碎,华燕怀着这样的心思毅然与金律师分离,在母亲去世后与祖母搬到没有棕榈树的海的那一边,实践着自己心中的理想,把男人的诺言与希望抛在脑后。这样,应该是重生了吧。
然后,重生了的她重新得到了爱情。
不要放弃对爱和承诺的追求,等待有时仍是值得的;只是,要让自己重生。有些矛盾,不是吗?呵,但这应该是“真理”吧。当然了,还是那句老话:不要轻许诺言,因为诺言是沉重的 ;不要任性等待,因为等待是寂寞的。
整部影片的发展、经过、高潮都在一场回忆之中,带有着意识流的美感,而且它的风格是很鲜明的、唯美的。平淡而舒缓的,就像一首悠远的老歌,在重复迂回中行进,浑若天成,让人听了怀恋那些来不及参与的年代;又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随着时世的变迁
把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因为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一座名叫geojae岛上的感情故事,所以电影里的风景是相当唯美的,真的让人产生一种想在那里生活的冲动。导演大量运用了长镜头和空镜头,并十分注意镜头的取景,所以整部影片看下来让人心旷神怡。另外,配乐多数是钢琴曲,听起来十分悦耳,动听,伴着那些悲调的曲子,看这辛酸过往在发生的荧幕,或许隐忍在人们心头的只有太多的酸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