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声乐中,把音乐中的强拍子叫做板,弱拍子叫作眼。
为什么要有板眼呢?——实际上我觉得这是符合人类的审美规律的。我们人类发出的正常的声音都是分板眼的:说话、哭泣(呜哇哇...呜哇哇...强弱弱)、笑(哈哈哈...哈哈哈...强弱弱)等等。
比如不自觉地说一句话:你好,我叫张三。有人语速快、有人语速慢。但是不管说的快与慢,这几个字是有强弱的,(你、我、张)这几个字是强的,(好、叫、三)这几个字是弱的。正常情况下,我们下意识都这样说。特殊情况,比如都是强的,例如在军队里,向领导汇报的时候,“报告!我!叫!张!三!”(请自行脑补);再比如病危的人说话“我...叫...张..三...”,全是弱的,显然这两种发声方式都是不自然的,让人听着不舒服的,除了在特殊场合,没有人会这么说话。再比如一个人的笑声如果没有强弱,那他是这样(哈!哈!哈!哈!哈!),那显然是在假笑。
所以,强弱是人类审美的规律,唱歌、唱戏自然也要分强弱的。有一种动物是以“强”为美,没错,那就是狗。脑补一下一只狗在追你、或者深夜的狗吠声(汪!汪!汪!汪!汪!汪!),每一个音都是强的,试想如果狗发出的声音也分强弱的话(汪(四声)、汪(轻声)、汪(四声)、汪(轻声)),是不是有点滑稽呢?
其实唱歌跟说话差不多,老先生说过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说。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演唱的内容的不同、表达的情绪不同,强弱规律也不一样,这样就衍生出了不同的板式。
比如,原板,是最基本的板式,也基本是最常用的,就是正常的规律,一强一弱、一板一眼,舞台上的故事跟现实生活中差不多,毕竟还是正常对话的时候比较多。
再常见的比如慢板,它是一板跟着三个眼,一个强的跟着三个弱的。在一个小节里、弱的比较多,行进比较慢,很显然这种板式一般不用在对话之类的唱段中,它一般用于一些抒情的唱腔,比如大家熟悉的“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就是二黄慢板起唱。主人公这时候很悲伤、她在自己哀伤自己的不幸,一边唱一边哭,这时候就是(强、弱、次强、弱)的慢板节奏。
京剧舞台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节奏,这种节奏在生活中不太常见,比如导板、散板等,没有什么强弱,演唱者唱得比较自由散漫,这种一般是为了表现演唱者特殊的演唱技巧,比如气力、音高啊等,无板无眼,在生活中好像没有什么对应。
板式除了规定强弱之外,也包含着对音乐行进速度的要求。除了上述散节奏的,其他只要上板的唱腔,演唱者都必须严格按照唱腔的强弱规律和既定速度来演唱,不能忽快忽慢,也不能胡乱的使劲儿,在演唱的过程中,内心要数着拍子,每一句应该唱几拍、唱多长,在什么地方停止,在什么地方开始,在什么地方转折。否则,出错了既不好听、合不上伴奏,也会被人笑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