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风声是最好看的。
《风声》(The Message)是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由华谊兄弟出品,冯小刚监制,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张涵予、苏有朋、王志文等主演。
电影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
影片于2009年9月29日全国上映,曾获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奖项,李冰冰也凭此片获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截至影片下档,国内票房约2.25亿人民币。
在回顾60年的时候,你会探寻新中国的起点,所以有了《建国大业》,但是看明星走秀仍不觉得过瘾,因为革命的胜利靠的是许许多多无名个体的努力,不是那些标杆符号所能代表的。所以,今夜《风声》起。
隐蔽战线革命者是螺丝钉,但不是机械地镶嵌在理想的机器上,而是嵌入黑暗政权的腐朽躯壳中,用生命换回那一点微薄的光和热,照亮中国的前程。从来不觉得英雄史观值得树碑立传,因为过渡消耗的精神迟早会走下神坛,倒是那些朴素的、单纯的、无畏的、无欲的,执着的,坚定的力量,会逐渐浮现,震撼人心。牺牲即信仰。
《风声》的期待,源于一个好故事。从《暗算》开始,你发现麦家用新的方式打量着那段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他把许多现代的观念和手法用隐喻地方式砌入笔下的人物,赋予他们灵魂,那看似遥远实则眼前的精气神。在《风声》的人物中,你随时都能找到当代的对应关系,而且在找寻的过程中,你很难忽略两个轴心性的词汇——理想和献身。在拜金挂帅物欲王道的时代,这近乎疯狂的举动却表达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逻辑——在信仰的名义下,革命可以兑换一切,甚至是爱和生命。
光有一个好故事不够,你知道文学跟电影的感召力与观众诉求不同,前者更在于你在字里行间中找寻意境,能够读而忘我,尽情玩味,是一种奢侈的快乐,至少在读图时代,很多人都放弃了;相比之下,电影更加现代,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各类伴随的艺术元素、技术手段,帮助你进入另一个世界,去感受光影中的梦。你相信,阅读的快感是一种加法,因为它需要你配合才能完成情感的投递与表达;但是后者,则是在做乘法,对于日渐慵懒与腻烦的观众而言,被拉扯被牵引已经成为习惯,于是更多的人用心用力就是为了眼球和钱币,实在有点可惜。
从这一点,《风声》遵照现实规律,玩法照旧,做足噱头,吊足胃口,超豪华阵容,配乐置景,音效特技,尽可能做到精致入里,但是你相信真正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毛皮,而是心底的感应与共鸣。周迅跟李冰冰相拥而泣的部分,的确非常感人。当走过耻辱,走过生死的两个女人,赫然发现曾经最亲近的姐妹淘,居然成为了对方的敌人,这是不寒而栗的欺骗,这是无法忍受的背叛。
女人间的信任本不好建立,历经坚信建立的,却在一瞬间被击得粉碎。当怀疑成为生离死别的分水岭,坦诚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周迅被诈,并非是智商问题,而是在于女人之间的感情,那种接纳与包容,那种乱世中的相依为命,又怎么可能用演戏可以代替。她们不是傀儡不是木偶,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就像周迅拎着洋酒却不停呕吐一样,这种压抑的战役似乎只有某种麻醉才能暂时消除紧绷的弦紧迫的心。
所以,那个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好姐妹。真到了翻脸的时候,谁都不愿意撕开事实的真相,但又无法不面对。人生,有一种特别无可奈何的境遇,那就是你明知道趟过去就是万丈深渊就是地雷阵,但是你还得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之谓牺牲。可悲的是,60年之后理解这两个字,突然变得越发艰难。因为世道变了,衡量行为的价值观,越发现实而狭隘了。这对于民族来说是件可悲的事,因为你忘本了。
每一代人都在面临选择。《风声》中的每个人生在乱世,又何尝不是?苏有朋一个戏子,单纯为司令唱戏,而从台柱子一跃成为政治红人,这俨然是另一种权色交易。《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中的日本人对戏子也有这种暗示,这种包跟现世的包,何其相似。当一个人拥有了非常的权力,他会希望通过霸道的方式满足内心的欲望,是肯定是炫耀,更是一种自我慰藉。越是达临顶峰,越会觉得孤独,他贪婪而依赖地寻求着刺激,但无法真正拥有踏实的热诚。曲意逢迎的白小年,下场惨烈,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他人手里,怎么可能平权或自由,笑话。
另外,似乎西方人对于东方男性彼此之间的亲昵,又有着某种潜意识的对应,即同性恋,他们会觉得男人间眉眼与肢体的配合,就能印证他们的性向,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审美观,却导致了文化上的接纳,比较不可理喻。英达的角色依旧没有脱离《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中的条框,他也是本片中最本分的一块砖,不突出不出彩。他懂得选择自己能忍受的层级,哪怕是自杀,也是有所准备。这样的人现实,因势利导,虽做不得大事,但尚可左右逢源。
相比之下,张涵予硬汉得多,虽然难逃警察和谷子地的角色阴影,但多年的配音经历让他对情绪揣摩很是在行,话不多,句句到位,掷地有声,是个冷而硬的铁汉。大概是李冰冰年龄大了,好事是她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火候恰当,坏事是过于内敛的气质似乎跟本性不符合,所以本片中有点别扭,她在努力平衡这种差异,并试图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然而,跟周迅相比,她除了含而不露的激烈,就剩下黯然垂泪的心悸。
下面,说说周迅,这个纤弱的女子能够多次封后,的确有过人的爆发力。她多变的眼神,爱人也伤人的穿透力,的确让很多人都不禁拍案叫绝。至于王志文,大概是太过熟悉他抑扬顿挫的腔调了(好歹也是北电的台词老师),语气重音都得天独厚,只此一份,所以只是感觉他中规中矩,鲜有突破。黄晓明渴望突破,但是碍于长相过于俊朗,即使他饰演邪恶人,仍逃不过某种酷的嫌疑,所以只能算差强人意。另外,吴刚的演出总是能带来亮点,是黄金配角。但段奕宏、朱旭、刘威葳就只能说是龙套了。
2小时15分钟的片子,据说华谊手心里还攥着一个3.5小时的DVD版(里面令L关切的戏份),大概是为了二度圈钱吧。其实,从贴片广告开始,你就觉得华谊对华纳的山寨越来越地道,不单纯是包装制作的华丽静美,还有精巧的构思沾染了很多好莱坞的痕迹,用这种皮囊包括麦家的故事,你会觉得相得益彰,这也是给8分的原因,4星不是浪得虚名。
叶锦添让服饰成为了流动的时代特征,哪怕是日本歌舞伎的装着也在烘托某种哀鸣的姿态,更何况关于香烟、旗袍、甚至刑具了。看过影片的观众,会特别注意两样东西——空城计与密电码。前者是潜藏的暗语,后者是间谍的高科技(虽然抄袭《无间道》的嫌疑)。特别是在手写心述和旗袍解析阶段,尤其突出了这种爱恨交织的革命友谊,爱这组织,恨这乱世,爱这信仰,恨这豺狼。当你翻覆破解桥段时,都会为之动容,更何况60+年前的他们呢?不变节的坚定,只为信仰。
每次破译后的内容呈现方式,让你感觉像杀回默片时代一样,所有的注意力重新被凝练的文字吸引,揣摩,推测,由此引发一连串的思维轨迹,都在指向这个谜题——谁是老鬼。对于那些不幸惨遭剧透的朋友(比如L),你很遗憾也很惋惜。密室孤岛类的推理,是本片的最大妙处,一旦失去,便倚重技巧、氛围,难以窥得全貌。麦家事后找到了该片的原型,然而她的经历似乎听起来更加悲惨。一个藏匿一生直接受潘汉年领导的斗士,却在历经劫波后在文革时疯了,结果是自杀。最无可容忍的不是敌人的屠刀,而是兄弟的冷枪,当你明枪暗箭都躲过,还有丑化的污名。事实证明,言语暴力有时候比真刀真枪更加致命,因为它是戳中内心伤痕的匕首,拔只会更疼,最终饮血而亡。
沉淀之后,《风声》无疑是对2009年度潜伏类大戏的完美收官,你也可以安心用原著小说舒缓心情了,这个谜题早就不是什么话题,倒是理解他们牺牲的原动力,更值得珍惜。存留的火种可以点燃你的灵魂,只因为信仰与理想无法上扬的年代里,还有人在坚守这个战场,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这个民族的基因更加健康。
推荐几部自己看过的抗战悬疑电影。
《铁道飞虎》
(成龙、黄子韬、王凯、王大陆等人领衔主演)
---------------
《铁道飞虎》不同于其他的抗日剧非要打上爱国标签,他们就是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不是说一味地夸他们有多聪明,而是展现出他们也有愚昧,但是他们很搞笑地去干了大事情,整个气氛也比较轻松。
《风声》
(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张涵予、苏有朋、王志文等人领衔主演)
---------------
《风声》有典型谍战片的先天优势,好剧本做底,再加上奢靡考究的布景,香艳典雅的人物造型,绚丽而怀旧的色调,漂亮炫目的摄影,能把握心理细节的好演员,以及干脆利落行云流水的剪辑——每个细节都做足了功夫,再加上故事本身的张力力——危险的处境,智力的较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重悬念,压抑的心理,隐秘的心机,扭曲的情感,复杂的人性,使得《风声》在国庆档的众多献礼片中异军突起。
《东风雨》
(柳云龙、范冰冰、竹本孝之、李小冉等人领衔主演)
---------------
出色的电影画面与适时响起的配乐还有较好的还原老上海的风情的各种细节与特效为影片加分不少,当然更出色的还有那些甘当绿叶的配角们,曾江、英达、于荣光这些老戏骨个个将自己的所饰演的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木幡龙、三浦研一、竹本孝之等日本演员也都交足了功课,特别是塑造了日本日本间谍机关的负责人的竹本孝之让人过目难忘,将一个爱钢琴曲熟读《孙子兵法》高智商气质独特日本间谍塑造的堪称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