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崇尚日本文化,认为武士刀很酷、大铠很酷、家纹很酷。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全世界都觉得这些东西很酷。一个你认为很酷的国家拍一些你认为很酷的东西,你默认它很好很有水平就是不讲道理。《坂上之云》是部卓越的作品,但它是一部特别剧。动用众多一线卡司,渡边谦旁白、久石让配乐,不能代表大河剧的普遍水平。平心而论,每年一部的大河剧制作精良吗?不可谓不精良,因为日本好歹是文化输出能力世界排名前三号的国家。但我实在不认为《真田丸》、《平清盛》、《花燃》、《龙马传》、还有今年的《女城主直虎》达到了中国不能匹及的地步。场面小,内心戏多,大段的剧集时间用在演员微表情的刻画和无谓的情节渲染上。无一不暴露出大河剧现阶段的窘境,一年五十集的盛名重负下,制作资金严重不足。此外:每集后的纪行真是太棒了,剧情地理联系现实,拉动当地旅游业,还能从当地收获一笔赞助。天皇退位,平成年都快成了过去式,昭和时代的演大河剧是“情怀”、“荣誉”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并不那么重要。就好比侵华时期日本陆军本部还直言“精神是第一战斗力”一样,过分讲“情怀、荣誉”只会从经济上被击垮。
直言:中国的电视剧市场是发展畸形的,最广大观众的是审美畸形的。影视作品没有情节可以用特效场面来凑,没有制作经费可以用演员演技来补。这都是影业发展的正常形态。拼情节构思也好,拼细节刻画也好,拼CG特效也好,拼演员演技也好。总不能靠拼演员的一张脸。
在我看来,现在国产历史剧的毛病不是虚构剧情和服饰的问题,电视剧是拍给大伙娱乐的,不是给半吊子们当纪录片来品评的。然而国内历史剧似乎是摒弃了陈家林、张绍林时代以真实历史为脉络、夹杂戏说情节和民间传说,服务于整个故事情节的优良传统,却非要探索“正剧”模式,弄得故事情节稀里糊涂,人物行为不合逻辑,这才是国产历史剧最大的通病。
最直观的例子,楚汉题材扎堆的时候。以评书为底子做剧本的陈家林版《楚汉争雄》就没有几家电视台上线,反而挂着“正剧”名字又臭又长故事情节如稀泥糊糊子一般的高希希版《楚汉传奇》热播了。真要说这两部剧谁能还原真实历史,那都是扯淡。但是,《楚汉争雄》的虚构内容都是为故事情节的紧凑性而服务的。而《楚汉传奇》几乎就没有故事主线,就是几个蹩脚编剧在翻译史记,顺便加入大量自相矛盾、可有可无的脑补内容,而且还告诉你这叫正剧。
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韩剧席卷大陆开始。就为中国的影视界注入了一颗梅毒胎儿。各种帅哥美女受到猛烈追捧,让中国影业找到了赚钱的机会。培养一大批小鲜肉、国民女神,用他们的脸霸占银屏。也让中国通俗文学仿佛找到了新出路,霸道总裁、高贵王子、全民偶像等等等几近脸谱化的角色占领文化阵地,催生出现在数不尽的各式IP。古装剧偶像化,应该是中韩两国人民相互扶持共同创造的伟大实验。偶像剧、古装剧,这两个原本相关性不大的两个剧种如今已经让观众搞不清界限。萌生出的后果,就是观众的目光与口味完全的偶像剧化,即“全凭演员一张脸,最多算上人鱼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