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经历来回答问题吧,小时候弹钢琴真是个痛苦的回忆。1.初学4岁开始学琴,初学时老师对手形要求很严格:要立起来,像握一个鸡蛋,做不好就要被打,选择一个有耐心的,喜欢小孩子的老师是很关键的,不至于让我想到要去上课就很难过。回家了被妈妈逼着练琴,刚开始是1h/day,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2h,3h,4h,对于6,7岁的小孩子,根本坐不住啊,乘麻麻不注意,我就躺在琴凳上,个子矮,长度刚刚好。练习的都是些音阶,哈农,练习曲,枯燥又单调,不过现在看来,也确实是必须的,基础好,识谱强以后学起来会比较顺畅,上面的回答也提到了,就不赘述了。2.考级身边学钢琴的同学很少有不考级的,但我觉得中国的钢琴教学最愚蠢的地方就是以考级为目的,某某某钢琴10级,听起来好像很牛,实际上一年的时间反反复复弹那几首考级的曲子,谁都能过,而音乐一旦蒙上了功利的外皮,就变得索然无味。为了一纸证书,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练习一首曲子,真是要吐了!教学方面:对于一首曲子,老师往往会告诉你哪里要轻一点,重一点,快一点慢一点,这种机械的弹奏忽视了理解作者的感情,我教琴的话,会详细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曲子的背景,像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那境界,真是让人神往。3.追求音乐长大后,我才真正喜欢上钢琴,喜欢音乐,高中看《不能说的秘密》《海上钢琴师》,回去找谱,自己弹下来,那种感觉真的很棒,再然后主动去接触肖邦,李斯特的曲子,感兴趣就会主动,主动学作曲,学乐理。对于小孩子,中国的钢琴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兴趣,不要为了考级去练琴,音乐是人类的礼物,追求美的东西是人的本性。要做的也许仅仅是给他们引导,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让他们丧失对音乐的兴趣,至于技巧,乐理等基础性的东西可能也不急于灌输给他们,感兴趣,主动去学,效果是最好的,同理在其他方面也一样。
简单粗暴地培养技巧,尤其体现在早期钢琴教育。
以下是个人切身感悟。
大学期间去一家钢琴培训机构应聘。一曲幻想即兴曲奏罢,面试官直接说你在你们系排多少名。哈哈哈容我大笑三声。敢情您直接默认我是专业水平了啊哈哈哈。然后我故作镇定地答: 啊?我不是音乐学院的啊。
本来招聘只要钢琴专业的,我就这么蒙混过关了哈哈。
接下来薪资什么的都谈好了。负责人甚至觉得我住学校宿舍离培训机构远,要给我配员工宿舍。嗯看起来一切皆大欢喜。然而你以为故事结束了吗哦呵呵
本来是面试完第二天上班。正巧那天有个钢琴老师有事,我就临时上阵了。教的学生是一个超级超级萌的小萝莉,也超级调皮,我根本就没法对她瞪眼睛啊。向来都是看到可爱的小朋友心都化了的怪阿姨,我就哄着她啊,用我以为非常有趣的方式上完了这节课,然后就被解雇了。
理由是我镇不住小朋友。负责人的原话是我一点都不凶,小朋友要吓唬要凶!呵呵哒。都不看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啥。40分钟的课4岁的小萝莉基本掌握了断音。下课还拉着我问下节课我还在吗的小可爱。
想起来我小时候钢琴老师的粗暴。多少年提起钢琴我都持有仇恨态度。抵触态度,大学放假回家偷着弹个琴,弹完都要把琴盖凳子恢复成未动过的模样,好像被我妈发现我主动弹琴有多丢人一样。明明后期自己已经很爱钢琴了。但是童年少年的阴影都让我对这个东西多多少少不自觉地敬而远之。
试想如果我当年的钢琴老师有我上课的那个爱心加耐心。讲真说不定我的人生会是另一番轨迹。最起码不会不好意思光明正大告诉家人我爱钢琴。
话末,很多钢琴老师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教学,一个刚走一个又来排的很满的授课,确实很难保持初为人师的热情。
目前在英国学习。从个人感受出发,粗略对比一下国内国外的体验。国内的基本功要求严格,视奏比较快(我们级唯一一个本地小哥,视奏课表现最差然后退学了…),技术普遍不错,选曲比较偏爱大作品和难作品。国外以前总听说是技术不好音乐好……但其实……人家技术也蛮好的啊。主要是看老师,有些老师对技术要求没那么严格。但确实普遍对音乐要求很高,对谱面的尊重程度也更高。对于作品的选择,我感觉老师有时会刻意避免大而难且过于知名的作品,选择相对冷门小众的作品。话说,作为学生我感觉最大的不同是,国内是老师平时骂,但考试分数都蛮高的。国外……老师平时说随你怎么弹,到考试还是按自己的要求然后严格打分。中国钢琴教学还有一个通病就是:花过度的时间精力在哈农车尔尼上,而基本不教巴赫等复调作品。虽然考级也每级都要求一条巴赫,然而现在考级要求多水大家也都懂的,复调那块基本都是混过去的,完全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我在教的学生中也见多了那种考了十级但是连三级的复调都弹不对的!我认为对复调的学习应该从启蒙初期就开始,贯穿始终。而现状是很多过了十级甚至弹到肖练的人都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弹奏复调,也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和美感。退一步讲,就算巴赫可能偏枯燥一些,为什么绝大部分人宁可花无谓的时间来忍受真正枯燥的哈农,都不肯来“忍受”一下表面枯燥实则精妙的巴赫呢?我看不是他们耐性意志力不行,问题还是出在从小的老师缺乏对这方面的有效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