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当年刚成立的时候,全部社员拢一起不到二十,经常出现的也就那几个人。
还记得第一次专场,台下观众一共7个人,还是演员们自己带来的。当年真心觉得就是几个小众得不得了的人一起玩玩。后来的一切都没想到。
那时候真是艰苦,但也真是开心。十来个人就胆大包天地办全校规模的活动,一个人当别的社团一个部门使唤。那时候也真是爱相声。09年以前川大人基本不知道相声是个什么东西,就只我们一小撮人,但仍然很认真很认真,做宣传、练段子,每天聚在洗澡堂子后面玩儿命练。
最穷的时候一次专场全部费用两块四毛钱。每个宿舍楼门口贴张A4纸,写上专场时间地点,一共21张,还有三张在保卫处留底,24张A4纸就是全部宣传。然后申请50人的小教室,黑板上写几个字就开始办专场。10年升级成校级社团,第一次招新,当时规定校级社团招新人数不能少于20人,我们拢共招了10个,差点又打回学院级。就这么艰苦。
也许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就这么一场场说下来,观众从无到满到坐不下。本来大楼保安一到时间就开始清人,最后保安们都跑来听,乐的都顾不上下班锁门,结果那天关门时间延长了一小时。这真是川大独一份。
然后观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捧,场地也从小教室到大教室,到二基楼报告厅,到文华。有一次专场,一个观众愣是笑得背过气,我们手忙脚乱送去医院,结果醒过来还乐呢。不得不说太感动了。后来我们这批人毕业大专场的时候,偌大的文华不仅坐满,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我们笑说真的可以卖吊票了。那两天正是酷暑,文华空调还坏了,我们急中生智,买了十几块一百多斤的大冰块放剧场里降温,一场说完都快化没了。就这样连着两天,观众满满当当,愣没一个走的。
到今天笑笑的演员已经换了好几拨,毕竟学校的社团不可能像其他曲艺社团一样十几年慢慢磨慢慢培养观众,但笑笑仍然是川大最火最乐呵口碑最好的社团之一。虽然后面几届演员没那么玩命,观众基础也没那么好,但仍然不断发展。刚才看有同学说笑笑社是中国最好的高校相声社团,我不敢说百分百如此,但至少是中国最敬业的高校相声社团没跑了。
写到这儿真的是心潮澎湃。当年那些老搭档老伙伴,现在已经遍布全国,为生活忙碌奔波,但当年那些笑脸永远都会在我心中铭记。笑笑,就是我的青春。
首先笑笑相声社里是以爱好相声的为主体,这么说是因为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被舍友拉过来的,不过很多一开始不喜欢相声的后来喜欢上了相声。
这个社团成立的意义我猜是在于满足几个人说相声的愿望。但是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相声这个传统艺术的作用。因为要说相声一定得有观众,观众听到了,“哦哦哦,这就是相声”。这样就又有一个人,不说了解了相声,但起码知道了有相声这么一个东西——很多人竟然把相声叫小品,尤其是家乡离京津比较远的同学。
至于如何评价,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个回答是成也西南,败也西南。说得简直太妙。西南的高校自然是西南的同学比较多,因为很多人报考时会考虑地理而且确实川大往南方放的招生数要高于北方。因为现在的相声起源于京津,自然北京天津的相声发展较好,爱好相声的也应该是北方人居多。在成都,笑笑相声社是第一个相声团体。范围不是只限制在高校,而是包括整个成都,或许是整个四川。后来成都又有了哈哈曲艺社,是一个社会上的盈利性的团体。电子科大有了筝鸣。由此可见西南真的是一个相声荒漠。由于是相声荒漠,一个相声社团自然能脱颖而出,也正由于是相声荒漠,很难保证演员水平。建社初期的节目质量没的说,但是后来有所下滑。到2012级时达到了一个巅峰。无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即便如此,相声社仍旧不失为川大数一数二的社团,将观众当自己的亲人,把快乐带给师生,川大的打印店,水果铺老板甚至来川大散步的居民。没有相声社,我可能至今不知相声为何物。
笑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仿佛一个密号,已经在川大季季传承好个春秋了,仿佛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感到快乐。笑笑的每一个成员也都是神奇的存在,他们就像是天生的乐天派,组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家庭。
我个人不懂相声,只说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至少这个相声三观是正的,这一点我很欣赏。虽然可能有时候会不正经一点,但都只是为了增添趣味。
现在,我已经是笑笑的一名脑残粉了,每次有专场都会提前去占位子,我作为一个南方人,很感谢笑笑把相声这种北方艺术带进我的生活里。
最后,祝四川大学笑笑相声社越办越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