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看到《后会无期》宣传片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部能让我走进影院沉下心来认真观看的作品。几分钟的片花里,三个邋里邋遢的男人灰头土脸地缩在大土坑中,其中一个高声喊着:“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那时我明白了,这部电影不会有华服美景,但会有韩寒一贯的略带黑色幽默的犀利。
大范围来说,我想这是一部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很不喜欢的作品。而对看过并能接受韩寒文章的人来说,它不会给你太大惊喜,也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它真的很韩寒,从情节到台词都有着浓郁的个人风格。
在构造上,《后会无期》的形很散,神也没有多集中,100分钟的铺排里,人物一个接一个的出现,状况一个接一个的上演,但看到最后,你不太好概括这部电影到底在讲述什么故事。如果真要给一个答案,应该是一场漏洞百出的乌龙旅行,所以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人在囧途》,当然,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人》立足的是现实,讽刺的是社会百态。而《后》立足的是理想,叩问的是人生无奈。
在台词上,《后会无期》嬉笑怒骂,毫不留情。对各种社会现象、影视金曲、当红韩剧,能涮就涮,能讽就讽,所以影院里欢笑声不断,但我却觉得,这笑声的后面,却是深不见底的低沉与凉气。
我们笑,是因为江河的善意说教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面对这个“读万卷书、行三里路”的小学教师的循循善诱,仙人跳主角苏米的反映是漠然与不屑,“我从小都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道理只存在于理想,我们之所以听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是因为现实要曲折的多。
我们笑,是因为浩汉的信心满满总是那么的莫名其妙。这个在出发前吹嘘说自己在哪拉屎都有人递纸的见过大世面的人,在整个旅行中没有受到过任何所谓朋友的帮助,通信十几年的刘莺莺只是语气平淡地揭开了他父亲的死亡真相,原来多年前的意外只是一个骗局,真实是父亲抛弃自己去了另一对母女身边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告别刘莺莺后,浩汉不再像之前那样把“父亲说”挂在嘴边。美好只存在于理想,我们之所以终于能明白所谓乐观,其实就是一事无成,自己还在一旁傻乐,是因为现实要残忍的多。 我们笑,是因为胡生的实话总是那么的不合时宜。虽然影片是从胡生的叙述拉开帷幕的,但这个角色的戏份其实不多,而他在场的时候,基本都有笑点,因为他只是一个能准确说出自己姓名的傻子,所以他的表现总是笨拙有余机灵不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话总是能直指真相,并带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旅行的第一天,就被两个他极为信任的朋友弄丢了。或许,实话只存在于理想,现实要诡诈的多。
个人意见,望采纳。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这句歌词换言之不就是“后会无期”吗,而那些在我们人生中后会无期的人,永永远远成了谜。经历过生离死别,或者分手后无法做朋友的人,会引起深刻的共鸣。
每个繁星抛弃银河的夜里
我会告别 告别我自己
因为我不知道 我也不想知道
和相聚之间的距离
“每个繁星抛弃银河”寓意离开当下,追逐更好。所以告别过去的自己和这个银河系,但我也成为了和别人后会无期的那个人。
在每个银河坠入山谷的梦里
我会醒来 也忘记梦境
因为你不知道 你也不会知道
逝去的就已经失去
“银河坠入深谷”是一种猜测,我离开后,其他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我会从这种猜测中想过来,忘记它,因为我已经回不去了,不管别人懂不懂,会不会懂都没用了,我离开了,逝去的已经失去成了定局,就好比我改变了可能就回不去,那些成了谜的人,永远的失去了。
歌词不够华丽,但是很真诚,很有共鸣,所以很多人还没看电影听了歌就哭了。比如说我,只要想到那个再也回不来的奶奶,或是离我而去的遥远的他,亦或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当年的朋友,已让我泣不成声。
韩寒歌词的精妙之处也许就是让我们面对最残酷的现实,最真实的自己,最无奈的离别。
这是一个流行离别的年代,可我们并不擅长告别。可能那句“再见"就是我们最后一句。
我们心中一定有一个宝盒,它里面有很多人,有很多谜,我们要好好珍藏,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打开宝盒,认真怀念。
祝每个人都能珍惜现在与每个人相处的时光。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这是我在电影《后会无期》里看到的东西。出道伊始,韩寒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别人提炼他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我在高中三年的无数道训练题中,做对此类题目的概率也是低之又低,所以我不敢说我看出了韩导演的真正用意,但这,却是我观影的第一感受。
影片的最后,镜头回到了二人在路上讨论小说的情景,浩汉跟江河说我想到你小说的结尾应该写什么。那就是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说不定就成了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其实,何止人,很多地方,我们未必有机会再重游,很多思绪,我们未必有机会再感受,就像因为一个意外,浩汉和江河就会弄丢胡生一样,他们有没有再相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很多人与事,景与思,都是——后会无期。
《后会无期》虽说未曾出现在韩寒出版作品列表,但与《一座城池》相似,因缘某种出由,奔走在未知的旅途。《后会无期》貌似一路追寻着什么,却皆如指间流沙无从驻手。《后会无期》在
荒诞的地平线远端加入了丝丝微亮,但说到底与《一座城池》都可谓是不可持有的人生碎片。而相比《一座城池》散乱而块状的结构,《后会无期》的叙事要圆润了许多,韩寒在导演这门学问上显然也是下了苦功的,但终因对人生碎片化处理,以及对解构性文本追求而削弱了故事架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韩寒对结构故事的一种不屑。《后会无期》的观影感觉,就如同坐下来听人讲《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感觉,个人风格极为明显。这一点,作为初次导演者,韩寒没有失去自己的风格,非常难得。
《后会无期》剧中阿吕的出现让这种错位达到了极致。这个浩汉口中的“骗子”,江河认为“可以局部信任的坏人”是以一种流浪者的姿态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在他自己的描述里,他有骑摩托车环游全国的壮举,有特地到边境线看卫星发射的愿望,虽然他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同,但在精神上,他是不寂寞的。然而,这些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见到的只是他偷走了浩汉的车。在他放下二人的行李绝尘而去的时候,我只是希望,他所说的一切都只是谎言,因为,和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相比,有过却被现实摧毁并最终同化来的更可怕,也更可悲。
在车被偷走后,浩汉和江河选择在离目的地不远的地方分手,然后是一个画面的跳转,上面清晰写着两个字:“后来。”后来,江河成了名作家,成名作是《旅行者》,而由此翻拍的电视剧的男主角扮演者是浩汉和阿力。我不知道这个浩汉是否当初的浩汉,我也不知道这个阿力和之前的阿吕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个情节让我的思维陷入了混乱,我开始分不清这一路上的种种事情是他们的亲身经历还是江河小说的情节杜撰。导演没有说,可能是我想的太多,也可能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假作真时真亦假。因为这部电影似乎并没有要交代清楚一个完整故事的意图,它表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说,很喜欢在路上的状态,因为那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而这部电影的在路上却是不停的告别,不停的失望,不停的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