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票房要占了一半以上,而即使是香港本地市场,人均每年7-8次的观影数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随着DVD的普及,香港去影院看电影的次数急剧下降。同时,台湾和东南亚市场先后被好莱坞攻克。虽然有内地合拍片市场,但谁都知道真正赚大钱的从来不是香港电影公司。就算是有的赚,也是几家香港公司垄断了这种资源。市场的消失,造成了香港电影人的退去与消失。除了市场,人才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真正是群星璀璨,各类人才可谓是目不暇接。但是,随着海外市场的萎缩,大量资源被少数几家大牌经纪公司牢牢霸占,又引起了新人的青黄不接。大牌演员、导演控制住了一切资源,即使年纪大了、拍得不好了,仍然牢牢的控制住所有能控制的。以上这些结合起来,就造成了香港电影的持续衰弱。
香港的娱乐圈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电视圈,乐坛,电影圈和一些其他媒体的艺人。基本上可以说电视圈已经等同于TVB,乐坛已经萎缩到历史最低点基本上已经捧不出歌星了而且还有被TVB蚕食的趋势,电影圈则已经封闭化,通常老板拍电影都会固定用同一个导演,导演又会习惯用同一批人,因此今年金像奖鲜有新人,除非有新的投资商决定用新导演新人马,否则新人难以露脸,最后一饭则是其他媒体的艺人,例如网络、电台等,这饭人由于投放资源有限缺乏存在感。基本上以上四饭人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很难像九十年代一样捧出亚洲级别的天皇天后。相比之下国内的电影圈则显得蓬勃得多,虽然题材有局限,但是演员班底新人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而且偶尔能出佳片。
今年网剧捧红的新人基本都是大陆,而港台的新人演员,不管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甚至有潜力的新人,现在大陆观众知道的非常少,可以说无论数量,还有未来机遇,早已经远远不如大陆的新人演员。最后,港台如果有历史意识的同胞们,你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思量一下。华语流行文化产业而言,港台到底是顺应历史潮流,融入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一起创造华语未来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成为中华流行文化的趋势?
不过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衰落,台湾综艺节目也在衰落。无论是《康熙来了》,还是其他台湾综艺节目,都曾抱怨过制作成本的问题。其实随着大量游戏综艺节目退出电视台,就能知道电视台在压缩成本。因为就制作成本来说,外景节目要大于室内节目;而游戏节目也要大于谈话节目。早期台湾的综艺节目是有大量外景游戏的,而到了《康熙来了》开始称霸的年代,无论是《康熙来了》,还是《女人我最大》等等节目,归根到底都是室内谈话节目。
我看也是主要原因其实港台没有专业的艺人学校,就自然没有规化,很多上位的年青人除非突然暴红不然很难上位,而且就算上位了,自身的专业也太差,演的东西真心让人看不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港台的年青一代上位的人越来越少,还是老一辈的艺人在台上撑场面。
香港电影,一直都是华人世界的一面旗帜。即使是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一年产量只有六十几部,但依然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代表,在制作实力上远超内地同行,只是整体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在亚洲范围内,被后起之秀的韩国全面超越。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因为缺乏资金而造成的。香港从来不缺资金,而是缺市场、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