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时候,老师引导我“有感情地演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包括学《悲怆》的左手十六分音符,老师说这里手的感觉好像“一个快要挂满衣服的衣柜,捏着其中一件轻轻地摇晃”,还有肖邦哪一首圆舞曲的分解八度,老师告诉我这里像“提着裙子转一个小圈,裙子边划过的痕迹”。 教学中,可以说“你这一遍弹得没有感情”,这往往是一个综合的表达,可以是没专心、谱面要求没做到、技术不过关等等。但是听演奏的时候,不适合轻易地觉得演奏者“没有感情”。因为“感情”实在太模糊,弹哈农也有感情,边弹琴边看电影也有感情,用程序读谱也有感情,甩脑袋闭眼睛晃肩膀一脸陶醉也有感情。什么都能算感情。感情有没有,是很难找到判断标准的。作曲家想表达的感情是标准吗?不一定。即使不考虑一次创作二次创作,很多作家的谱子也是保存不全或经过后人多次删改的版本,而且有些作家不喜欢加表情记号,不告诉演奏者强弱快慢。已经没可能知道作曲家的意图了。控制好节奏和音高当然会有感情,快一点慢一点也能有不一样的感情。所谓渐强渐弱渐快渐慢乃至自由节拍,本来就是演奏者自己把握,哪里有“准”可言。完全没有强弱变化,也可以是一种感情。一般对于“没感情”的评价,我会认为是演奏者没练好、不符合听者对曲目的理解、弹的人有感情但听的人没听出来或者是“哎呀这个人一点硬伤都没有但是我一定要说他烂”。很烦的是,有不少人是根据表情动作来判断有没有感情的。好像只有演奏者抬起下巴眯上眼睛耸着肩膀前后摇晃自带“啊啊啊我现在好有感情”弹幕的,才是有感情。造就了一批恨不能晃散琴凳的小琴童。
你得明白你听到的最终的音乐,是怎么来的:作曲家写作——>演奏家读谱、演奏——>听众聆听(演奏家演奏的,其实不一定就是作曲家的意图;同样地,听众听到的,也不一定就是演奏家的意图;也就是说,音乐从作曲家到演奏家是第一重创作、从演奏家到听众是第二重创作,听众听到的,是经过自己主观感受“加工”后的音乐,而非演奏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其次,感情体验是非常主观的,也是不靠谱的评判标准。所以国际上的音乐比赛是没有以情感作为评判标准的。
简而言之,听同样的一首曲目,有人会感动落泪、有人会仰天长叹,但是也有人会觉得热血沸腾,还有会觉得毛骨悚然,或者同样的一个人听同样的一首曲目,在不同的年龄段欣赏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换言之,情感体验是非常私密、非常个人化的一种体验和经历,甚至于听众的情感体验可以和演奏家完全不一样,乃至于和作曲家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是完全可能的。
《四月》中的这个基本设定可以说是作者向受众(漫画读者、动画读者)的一种妥协,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对古典乐有涉猎。一般的音乐受众普遍倾向于认为让自己感动的音乐,一定是演奏家倾注了情感的结果,其实事实并非一定如此。像有的钢琴家喜欢将强烈的情感释放出来,比如说郎朗、张昊辰;但也有钢琴家喜欢将自己的感情收敛起来,比如说傅聪、哈梅林。就我个人而言,我自己的演奏风格也是倾向于后者的,我希望听众能听到作曲家的意图,从而用他们自己的耳朵来聆听、用他们自己的大脑来判断,让听众能产生各不相同的情感体验。
并不能判断。举个例子吧。有一次在学校社团里弹一首古典吉他的小曲子,我都没有进入一种很专注的状态,很惯性的去控制轻重音,自然也没啥感情。但是弹完了结果却有女生对我说我弹的很有感情特能打动人心。
所以你看,并不能判断的吧。有没有投入情绪也就演奏者自己知道。
另外我倒是觉得对节拍、音色百分百的控制反而显得演奏特别机械了。因为同一首曲子即使你弹了好几百遍了,随着你演奏的心境的不同,对曲子轻重快慢的把握也是不同的。要是每次都弹一样的感觉多没意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