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并不是一部让人看后心情愉悦的电影。相反,它所展现出来的“问题”透着更多的讽刺。观看电影时,身边观众有多次笑场。我不太理解他们因何而笑,于我而言,纵然有些许嘴角上翘的时候,也透着苦涩,带着无奈和充满心酸:这世道,好人究竟该如何去做好事?《一个勺子》故事并不复杂,几乎可以用一句话说明:拉条子发了善心,捡了个傻子回家。在为整件事“善后”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处理好人情世故,被身边所有的人认为他才是最大的傻子。一个全村公认的“老实人”是如何变成成“傻子”的呢?原因就是一点善念+不谙世事+缺乏法律常识。“老实”曾经作为一个褒扬的词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老实”渐渐成为了太过实在、耿直、认死理的代表,“老实”过分了,就是不知变通,也就是所谓的“傻”。特别是当一个人发了善心,做了一件让大家认为他得不到任何利益的事时,那么会被公认为脑子有毛病。而如果他非但得不到任何利益,还自己因为这件事吃了亏,在需要精明的当下,那不是“傻”又是什么呢?拉条子一开始被认为是太实在,谁都不管不顾的傻子,你发了善心去收去养,去为他出力,为的是什么?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人们的揣测只会越来越黑暗而不是光明。所以,才会出现,他的每一句话都被人曲解,他的所谓的“行善之举”在村长看来就是别有用心。更别提他几次被前来上门要人的那些骗子勒索时,那些人对他的恐吓和威胁。他的辩解在别人看来完全不可理喻:
不给你带来好处的事,你怎么会做?
我们常说“好人好事”,现如今,好人不见得能做得到好事。或者说,如何做出他人眼中的“好事”才最重要。我相信,好人是存在的,好人也很多。但目前的环境和状态是:好人已经不敢做好事了。因为每当好人做了一件自以为是好事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被无端怀疑、猜测,被反咬一口,以致需要解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不说,更有甚者要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法律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刚刚冒出的一点善心也被打压回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换句话说,如果是好人,想做一件好事,那么前提是,要做一个聪明的好人,做一个有能力做好事的好人。就拿拉条子捡傻子这件事来说,他所能做的就是给傻子一块饼、一口汤一个睡觉的地方,其他的已然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无论他为傻子出头找收容所,还是发广告找家人,或是找警察,这些都已经不是他所能承担和负责的了。换来的是不够聪明的他无法预估的后果:被前后三拨人勒索钱财,自己被吓得几乎有家不能回,在全村人心中的形象完全崩塌。如果他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在冒充傻子家人的人出现时采取公安局备案的措施,或者找见证者移交等等,后果决然不是这样的。退一步说,就算他不聪明,如果有钱有能力也好,做了好事被人诬陷勒索的时候,要么找律师解决,要么能打能抗能摆平。然而现实是,他就是个平平凡凡甚至有些窝囊的小老百姓,身为好人的他,可惜还没有做好事的能力,或者说做了好事能自保的能力。那么这所谓的“好事”和“善心”对他而言就只有麻烦。当他被老婆撵出去睡在羊圈的时候,那个自己进来把自己杀掉的怪梦透露了太多的后悔:他不仅仅是宁愿自己没有捡回傻子,还有整件事情的后果带给他的是他对自己产生了恨意。而显然,这份后悔已然没有任何作用了。
一个傻子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揽了不该揽的事儿,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大多数人都不会做的决定,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不够圆滑世故,生来一根筋,以及抱着最最古老的道德原则,那么这个人在他人看来无疑就是傻。一个老好人,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善心善意只因为事情处理不当最终落下这样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到悲哀。虽然最后的结局和拉条子的初衷不期而遇的吻合了:儿子减刑了、钱回来了,傻子也不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但这一系列事件并不是在他策划下完成的,相反,一步步都是生活推着他达成的。不同的是,别人眼中他形象的变化:不仅仅是被村里人所厌弃,连老婆最后那一点尊重和温存也没有了。白晃晃的太阳下,不知是他有意还是无意的带上了傻子的遮阳帽,在他人眼中,他已经成为可以任人欺凌和宰割的对象。看过《一个勺子》,我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事存在。我也相信人心是本善的。然而,当善被一次次误解和欺凌的时候,它会躲藏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精明、油滑、算计自然会占上风,而当我们身边充斥着这样的所思所想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呢?可能再也见不到热心、相助和付出了吧。可能没人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但事实是它早已大幅度扩散开来,弥漫在人性上空。
“勺子”在西北方言中是“傻子”意思,本片改编自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河北作家胡学文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这个小说讲的是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世界作斗争),他的作品中主角个性鲜明,故事独特,努力在幽暗的深处寻找温暖和光辉。该片聚焦打拐讲述了陈建斌饰演的西北淳朴农民拉条子因为善良本性救助了金世佳饰演的流落街头的“傻子”,引发一连串无奈遭遇,通过搞笑无厘头的台词风格深刻地展现了“好人难当”的社会冲突以及小人物的无奈。首先作为一部导演处女座,本片相当给力、细致和工整,以粗狂充满乡土气息的西北作为背景,延续上世纪80、90年代画风,老式的拍摄手法生动且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西北城市的独特风情——羊群、雪地、新疆边远农村、文印照相館、路边的炒貨店、空旷的公路、冰冷的西北土地,加上导演冷静的固定长镜头,配上精到的台词+神曲配乐,考究的服装道具+演员精准到位的表演,朴素价值观+开放式结局,这一切都让本片戏剧冲突和矛盾尖锐,且故事完整到层层推进,有理有据,从小故事到大道理看似荒诞、搞笑,却向观众抛出一个尖刻的问题:好人是不是就等于傻子?是不是只有傻瓜才是善良的?所以“好人难当”的核心主题伴随着黑色幽默一直贯穿全片,直白的讽刺和批判了当下扭曲的价值观与人善被人欺的怪现狀,
所以作为一部细节满满的荒诞喜剧,本片不仅很好的承袭了喜剧电影爆笑路线的风格,更通过喜剧的手法向大家展现了一个小人物丢失自我、寻找自我的痛苦过程,但在让人忍俊不禁、笑中带泪的背后更令观影者陷入深深地思考,在“勺子反被勺子误”故事背景下,深刻地展现了尖锐的社会冲突和作为小人物的深刻无奈。拉条子是那种给了别人一块饼还会再给别人一块饼的人,这种人我们通常把他叫作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心里有良知,就像是拉条子他家轻易熄不掉的灯。得确保屋外的傻子不会冻死,才能安心把灯熄了。丛林社会,善往往显得软弱,因为有顾及,有顾及就会怕。恶人很少有顾及,因而能够不择手段。善如果被恶利用,还有另一副面孔:愚蠢。拉条子好心办坏事,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蒙昧。所以他去找李大头(王学兵饰)——那个他认为很有办法的人。但李大头却说他也想不清楚。其中不足的小瑕疵就是感觉导演似乎对主题的贯彻不够自信,怕观众误解,以致于到后来反复用台词强调命题,反反复复,说来道去,其实影像上早就做到了;如果再去掉一些过于刻意的细枝末节那就更好了,最后尽管导演声称这是一部有追车、暴力对决、残酷杀戮、裸体的商业大片,但电影还是比我想象中的删减镜头要多很多。。。但总的来说的确是一部赋予寓言性的现实主义题材黑色荒诞小品,在残忍的现实与戏剧化的演绎中构筑了电影深刻的寓言,并讽刺控诉当下社会价值观紊乱,好人没好报的故事,看完很痛心——好人难做,倒不如一个傻子活的自在。
接走傻子的第一拨人是不是傻子的亲人还是也是骗子?拉条子的儿子减刑了是不是送的钱起了作用?李大头有没有坑拉条子的钱,最后塞给拉条子的五万块是不是他自己的钱?这些影片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固然可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也可以仍然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但导演要的是我们和拉条子一样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怎么办呢?自以为比拉条子聪明的村民告诉他:那就不要想。这就是在教拉条子甘于蒙昧。
道德是一个变量,有的人高些,有的人低些。为了防止低的人过低,需要法律来兜底。但法律本身会有缺失,即便有法可依、如果普及不够还是然并卵。法律如果不作为等于变相作恶,就会让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比如真的傻子和不知道趋利避害的人比如拉条子沦为待宰的羔羊。让以骗子和村长为代表的食肉者们(也可能包括李大头)有机可乘。黑色幽默,《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这种黑色幽默往往将生活中的痛苦折磨表现为滑稽不堪的荒诞,以求达到讽刺的效果。这种喜剧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悲剧的内容以喜剧的形式展现而不破坏悲剧本身的悲剧性,
让人陷入哭笑不得的情绪之中。《一个勺子》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黑色喜剧。陈建斌在这部影片中饰演的主人公拉条子是影片在勺子奠定的黑色幽默风格基础上,将这部影片的黑色幽默风格进一步扩大化。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拉条子夫妇的生活,特别是着重表现了勺子的到来对拉条子夫妇生活的改变,以一个滑稽可笑的视角表现了一个淳朴农民家庭在遇到外来刺激之后的应激反应。完全纯天然不加任何矫饰的自然反应、流畅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几亿农民的缩影,他们都是像拉条子这样淳朴的人,然而他们的人生,又何尝不如此无奈?无论理想多么丰满,现实总是残酷的。片子中,拉条子花掉了全部的家当救出自己的儿子,然而却如同石沉大海般杳无音讯,这对于任何一个父亲来说都是残酷的。然而掌权者不知民间疾苦,本该是父母官却不理百姓死活,一再苦苦相逼中,拉条子救儿子的举动变得滑稽愚昧可笑和无知。拉条子不是因为多给了傻子一个馒头就没这些事儿,好像真实生活中你只要不去扶跌倒的老人就避免了被讹的可能。善良和助人的成本在提高,是我们变得渐趋冷漠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会变成东郭先生,因为每一只受伤的羊都可能瞬间变成一头咬人的狼。拉条子得家财万贯或者很聪明才有行善的资格,可惜他都不是,所以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个行善的门槛过高的社会,一个非羊即狼的社会,一个傻子不明不白消失了的社会,不是真正文明和谐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