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杨德昌的大名,近日看了一部杨德昌早期的作品《海滩的一天》,感慨颇多。
这部片子长达两小时四十分,以佳莉和青青的交谈,回忆过去为线索,主要围绕佳莉和德伟的感情纠纷,展现了很多人的复杂的情感纠结和心路历程,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婚姻价值百态,即使在今天,影片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时时困扰着人们,发人深省。影片虽然讲了很多事,然而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以及各种悬念的设置,使得这些事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影片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影片似乎就是讲一些家长里短,司空见惯的事,然而由于令人牵挂的悬念,颇有意味的对白,使得人们始终有一种一看究竟的冲动。故事出人意料的发展,最后开放的结局,令人深思,给人启示。影片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人物栩栩如生的,真实感很强,似乎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物。
片中佳莉和德伟应该是让大家都看好的一对,两人情投意合,佳莉为了与德伟在一起从家中出逃,而德伟也是一个老实淳朴,有情有义的人。然而自从德伟到了阿财的公司后,夫妻俩就争吵不断,长期冷战,尽管佳莉为了他们的婚姻苦苦挣扎,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名存实亡。佳莉的哥哥佳森屈从父亲的权威,与自己的恋人青青分手,与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女子结婚,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这时他放弃理想,平稳的生活,然而父亲的事业,也是他的事业,最终败落了,他对快乐幸福也是迷茫的,对自己如此事事听从父亲的安排感到后悔,他在临去世前,虽然感到周围冷冰冰的,但他的心却在很热烈的跳动着,他是带着遗憾走的。佳森的恋人青青在很多年后再见到佳莉时也表示自己太看重面子,到如今除了钢琴外,依然孑然一身。佳莉的同学欣欣,对恋爱婚姻似乎蛮有主意的,然而生活中,她首先被一个结过婚的教授所骗,接着与另一个男朋友生了一个小孩后,男朋友就跑得无影无踪,满腹辛酸。出人意料的是,那个做事独断专行,什么都正确的,家中的权威,佳莉的父亲,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临终前也对人生充满倦意。
一位资深的台湾影迷曾告诉我,杨德昌的台北都市电影里,在《一一》之前,最出色的是《恐怖份子》和《海滩的一天》。我很幸运,大学时代就淘到了前者的盗版VCD,后者在互联网化的今天,竟很容易在百度上找到了。看《海滩的一天》的过程中,发现其影像表达方式不如《恐怖份子》那般丰富和目不暇接,因此略感失望。不过看完一遍后仔细回忆和品味,作为长片处女座,海滩一片表现的复杂和多元主题(女性独立,婚姻,都市对人的异化,信任与选择,传统的衰落、男性形象)就足以奠定杨德昌在华语电影史上的地位。
记得当年淘碟的年月里是没有一次见到过这张碟的DVD,作为杨德昌的处女长篇,那一年他36岁。在这部影片中,单从导演手法来说,杨德昌已经非常熟稔的运用多段闪回、多故事线交织叙事,对隐藏线索及伏笔的埋设,对镜头的掌控能力,对光影的理解及运用,已经完全不能想到是其初试牛刀之作。而更重要的,作为女性视角题材,在80年代初的大环境下,不止是只处于对传统女性地位的思辨、批驳或颠覆,而是塑造不同独立女性角色的现实经历及合理过渡与转变,在多人物交换轮替渐进式的铺垫后,在影片后三分之一渐入佳境,对于婚姻、人生、自我的哲学思考后,逐渐把对于他人的信任转移到对自己的独立而免于被伤害与成熟,所以,海滩上的那一天,那个死去的人是不是程德伟本人已经不再重要,他如果真是决定离开,形式上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软弱。杨德昌在这部作品中的众多人物的刻画都有较深层次的描写,而多处看似对话的哲学思考则更是有一种不失现实意义的终极人生探寻而富有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