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笔之一:Nicky的动机
旧三部曲里,Nicky帮助Bourne的主要动机是她们曾经的感情。而新片将Nicky描绘成阿桑奇/斯诺登式的人物,为了暴露CIA的阴谋而不惜牺牲生命(这点在后面Bourne要求Nicky的德国同伙破解U盘那个情节里面有所体现)。这个跳跃十分牵强,有明显的要引出Bourne的成分,plot device痕迹明显。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杀手狙击Nicky的场景直接让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个著名桥段,简直如出一辙。
败笔之二:Richard Webb的困局
Richard Webb是Bourne的父亲,CIA一系列阴谋计划的发起人。可是CIA在挑选合适人选的时候,偏偏选中了他的儿子David Webb,也就是之后的Jason Bourne。于是就有了之后的Director Dewey暗杀Richard,并让David认为是恐怖分子杀掉了父亲,继而自愿成为Jason Bourne的情节。且不说CIA能有多蠢,那么多美军士兵里面只能挑出一个人(而且第一部里面已经显示出Treadstone计划里面不止一个人),只说说这个设置的目的,如果仅仅是想给David Webb一个成为Jason Bourne的理由,那也没必要给他一个在CIA干活的老爹啊。他老爹完全可以是路人一个,CIA也可以暗杀了栽赃给恐怖分子。
至此,唯一的解释只能是,Richard Webb是CIA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一个analyst都能成为牺牲品),所以除非等再有续集把这事儿说圆,否则这一段情节显得十分牵强。不过这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段情节造成了第三个败笔。
败笔之三:Bourne的动机
前面也说了,旧三部曲里面,Bourne是他自己悲剧的始作俑者。而本片里面关于他父亲的情节,则完全打乱了这个设置,使得Bourne对于自己的杀手行为不再担负原初的道义责任,将该系列从浮士德出卖灵魂给魔鬼的高度拉低到正邪势不两立只怪共军太狡猾的水准。Bourne对自身的反思与追问,是旧三部曲里面故事的中坚内核。正是有了这样的内核,观众们才可以在快速的剪切和不停摇动的镜头之余,真正回味自己看到的一切,理解为什么Bourne带着伤也要找到Neski家的女孩,告诉她真相,或是回到当初的训练营,只为找回失去的记忆。而现在的Bourne,仅仅是觉得自己上当受骗,所以要杀掉Dewey,或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而追杀CIA的杀手。还记得之前的Bourne和众杀手们的互动么?第一部里面将死的Professor(Clive Owen饰)对Bourne说“Look at this. Look at what they make you give.” 而在第三部中Bourne在天台上面对那个被他放生的杀手说了同样的话。他们都是同一计划下的悲剧,旧三部曲的Bourne理解这一点,而本片的Bourne反倒是回归了他的杀手本色。
技术方面,本片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很多前作中出现过的小细节也在本片中出现了。比如偷放手机进大衣口袋,打斗时利用手边的物品(本片是锅子+椅子腿)等。美中不足在于把Bourne的体能又增强了,肚子上中了一枪还能跑起来,实在是难以想象。音乐中规中矩,不过这样也好,前作的音乐太具有标志性,能保持就好。新演员Tommy Lee Jones和Alicia Vikander饰演的CIA个人认为节奏稍慢,与本片的快节奏有点不合拍。
其实在看完《谍影重重5》之后,观众也应该问问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主演马特-达蒙: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在这个时候拍这么一部续集?十年之后的《谍影重重5》,观众看到了诸多与时俱进的元素: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叙利亚难民、经济危机引发的希腊骚乱、社交媒体巨头和中情局之间拿不上台面的用户隐私之争,诸如此类不及备载;但看着大银幕里还差五年就知天命的马特达蒙抬头皱纹、气喘飞奔、神情疲惫地继续无所不能,很难让观众不产生恻隐之心:这又是何必啊?这位满脸写满疲惫的中年大叔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抄起屋里的杂志或者浴缸里的毛巾就能徒手跟人单挑的Jason Bourne了。
而这种疲惫其实并不只是表现在今年已经45岁的马特-达蒙抬头的皱纹和粗糙的皮肤,而是故事本身动因的难以令人信服。在谍影重重1里,观众随着Jason Bourne的视角,从一无所知的开始一路被人追杀一路探寻主角的身份,直至最后归隐;在谍影重重2里,原本想要逃离过去的Jason Bourne却因为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女友死于非命而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在谍影重重3里,观众再次跟随Jason Bourne的视角,一路辗转回到了纽约,解开了Jason Bourne身世的真相故事。
肉搏戏(冷兵器)对决,在电影中出现貌似是很不合情理的一个事,因为几百年前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化到火器时代,一颗子弹能解决掉所有的问题之后,传统的肉搏及冷兵器对决就没有理性价值存在的意义了。
但是,肉搏戏是“出戏”的地方,从视觉角度上来讲——好看,从叙事角度上来讲——可以造成影片节奏的变化,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悬吊”。从集体潜意识的角度出发——观众渴望这样的冷兵器对决。
这是一种“野性的呼唤”,人们渴望这种拳拳到肉快意恩仇的东西,这个东西,浪漫。冷兵器时代人们对远程攻击(暗器)有一种天然的鄙视,你试想下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乔峰用的不是降龙十八掌而是使得一手好暗器,这形象立马就降格了嘛。所以人们对晁盖的死愤愤不平,大丈夫当短兵相接战死沙场,死可以,不能死的窝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