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夏洛克》(《Sherlock》),是英国广播公司BBC自2010年出品的电视系列剧,由史蒂文·莫法特、马克·加蒂斯主创,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丁·弗瑞曼搭档主演。从2010年截至到目前已经播放了4季,每季3集,共12集。
《神探夏洛克》(《Sherlock》)改编自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但将原著的时间背景从19世纪搬到了21世纪,讲述了在繁华热闹的伦敦大都市中,时尚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朋友约翰·H·华生经受的一系列危险的、不同寻常的历险和破案故事。
看完此剧之后,枫涸主要想说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作为经典,《福尔摩斯探案集》依然拥有很大的影视化价值。
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于1886年创作了第一部有关福尔摩斯的长篇小说《血字的研究》,隔年与其它作品合集出版于《比顿圣诞年刊》。截止目前已经过去了130多年,但依然是推理迷们的最爱,依然是影视界最常改编的故事之一。
2.老剧新创作,赋予了经典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小说中,福尔摩斯出生于1854年1月6日,是19世纪末英国一个才华横溢的侦探。在《神探夏洛克》的编剧笔下,他穿越到了21世纪。与时俱进的思想,符合现在人们审美的大环境,以及不变的夏洛克的推理能力,都让这部剧在播出之后口碑俱佳,深受粉丝喜爱。编剧符合时代的改编非常成功。
3.英剧的精良制作,一年(甚至更久)三集的节奏,焦急却享受。
《神探夏洛克》第一季播出是在2010年7月25日,第四季播出是在2017年的1月1日。七年时间,四季共12集,简直少得可怜。相比几十集的正常电视剧,真的要靠粉丝在遗忘中想起时间,然后掰着手指数日子开始期待,然后看一集少一集,失落之后再次期待下一季,这饥饿营销,让人疯狂又享受。想起的时候,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温。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枫涸最喜欢的就是“卷福”这个系列。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等待,Sherlock第三季轰轰烈烈地上演了。这一次,真的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这部每次只有三集的电视剧,从一群小众粉丝的切切盼望,成为了大众的狂欢。上映日期要用一整台灵车加上白色花朵到街上巡游来召告天下;要提前到电影院组织盛大的首映礼,受邀的媒体粉丝还要郑重地签下保密协议;圣诞节要先放七分钟的特辑吊足观众的胃口;甚至英国首相访华被刷屏的网友提问竟然是“请让神夏剧组快一点”!于是优酷拿到了BBC特别给出的全球首播权和官方字幕,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除英国本土外最早看到Sherlock的国家。无数的网站、论坛、微博营销号开始热衷用这部剧提高人气吸引关注,甚至报章杂志都抢着登一登离“专业”很远的Sherlock消息用以抓住难得的机会挽回纸媒日渐明显的颓势,以至本该是小众自娱自乐的“中国腐女”堂而皇之地成为大众传媒热炒的焦点话题。等待Sherlock归来的最后几天里,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失去控制的沸腾里,喧闹、混乱,纷纷扬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连台好戏,让人鸡血振奋,同时失却立场。
而我们呢,作为一个从第一季坚守到如今的真爱粉,这将近四年的时光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注定无法冷静的身份。太长的等待造就了一个神话。我们用生命刷剧,一遍遍在无聊的等待期中去发掘那些细节,自作聪明地去无限地延展这个剧的空白成为所有人的乐趣。于是也许原本并无深意的对话、场景、微表情,都变成了玄妙的预言,草蛇灰线的伏笔。有时甚至会自嘲,这份研究的激情甚至堪比红学家百年的“矫情”。(我知道这句话写出来就是任抽打的节奏,请尽情~)两年前,几乎同样的时间点,我在电脑上用一周的时间为这部剧敲打出了一万字的长剧评。快四年了,每天晚上临睡前的手机阅读几乎被Sherlock同人完全占据。我们把这两个人的故事,用无数种可能演绎了无数个篇章,放任自己去沉浸,去体验,去探索,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经典。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书架最醒目的位置上端端正正摆着的是Sherlock的本子。而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因为潮爷演了霍比特,跑去看托尔金的原著,进而一头跌进魔戒大坑直到埋首进精灵宝钻这样的巨坑里,燃起了奋力学英文就为对比一下各版本不同人物设定的“学术热情”;因为缺爷演了星际迷航而好奇到影院观看,进而烈火熊熊地跳入又一个无底洞,一口气补完了78集的TOS和所有星际迷航电影,成为一个会戴着星际舰队徽章到处晃的trekkie。
这不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我们不再能期待一个拥有神一样智慧的侦探只需一眼便看穿秘密,秒杀所有的case,生活本身成为了谜题,归来成为了坠入,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高傲出离的世界早已在两年的时光里成为了分崩离析的碎片,将他卷入结局未知的洪流里。所以Sherlock与哥哥的对话成了玄妙无比的个人隐喻。“与人相异又何妨?他怎么会在意呢?又有谁会在意呢?”那个聪明绝顶,学会一门语言仅需几个小时的哥哥,接收到这句话真正的信息却耗费了漫长的几秒钟。在我看来那句“我并不孤独”出口时哥哥脸上的笑容充满了慌不择路的掩饰,惊异于那个远离人类情感的孩子忽然问出如此直指人心的问题。而那每一个说给哥哥句子,哪一句不是关于自己?曾经以为自己不会在意,直到真的不会在意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离开了,才忽然发觉被了解的需要如此深刻强烈,却不再能转身就找到在意自己的存在。生命的某一部分忽然成了填不满的空洞,那便是名为孤独的空虚。他问哥哥“How would you know”,亦是在表达着自己。如何才算真正“知道”孤独的滋味?那个曾把孤独当作保护的自己,只有真实地拥有过了“不孤独”的时光,才忽然明了孤独对于心灵的意义。那个戴着“孤独之帽”的侦探,那一刻在哥哥面前其实如此坦诚。然而却并不觉得脆弱。那个在201的圣诞节问哥哥“你有没有想过是我们不对劲”的迷惘孩子,如今在孤独的淬炼中成为了无锋的刃,充满内蕴的力量。在那完全平静无波的面孔里,藏着的是对最亲近之人的关怀、问候、袒露与真诚。“在这世上还有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孤独”,那样的暗示邀请,却把哥哥吓坏了。那个把关心视为弱点的年长者选择了逃离。于是忽然感到遗憾,这个看起来从小被宠坏了的聪明孩子,在情感上最需要引导的时刻却永远只有一个回避的哥哥,那个应该在小时候被他视为神一样榜样的兄长,却并未给予他足够正面的人性指引。所以我会觉得两兄弟之间Sherlock才是更勇敢的那一个。在兄长俯视众生的世界观之下,勇于踏入只属于小金鱼的普通世界,去直面那些关于自身的谜题。
当第三季的片头曲响起,那段被当作手机铃声很长时间的熟悉旋律响起,看到那两个已经名满天下频繁出现于大电影上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都成为了一种恍如隔世。2010到2014,剧中的他们已然去拥抱更辉煌的事业和生活,而我们呢,四年的时间,有多少人从天真幻想的学生变成了辛苦奔波的上班族,有多少人搬离了自己曾经的住处,有多少人远走异国他乡,有多少人经历人生的苦痛、辗转、离别,曾经陪自己一起看Sherlock的人已经永远不再回来。原谅我说的如此感性。四年很短,又很长,时光改变了我们,而似乎只有等待Sherlock的心情未曾变过,它成为了我们人生的标记,像一个锚点,牢牢地成为步履匆匆光影变幻的人生中一种相对的恒定,那么美好,那么温暖。所以,如何不为之哭哭笑笑?第三遍看第三季的时候,忽然觉得麦哥那句“Don’t get involved”直接击中了屏幕外面的我。不要卷入得太深,然而在听到它之前,我们已经太深地卷入。
于是忽然就理解了第三季开播以来看过的太多太多不理性的言论。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一个自己选定的不恰当的位置,将太多个人化的期待投射到这样一部只有三集的片子里;我们早已在观看前,在心中预设好了最渴望的答案,然后对不符合预想的一切肆意指责;我们被两年蓄积沉淀的情感推动着,被无数传媒的疯狂舞蹈左右着,将期待值调到了一个没有边际的高度。于是,这部剧集早已不仅仅属于创作者,也注定站在毁誉参半的风口浪尖。然而拂去这一切外在的喧嚣,当我用最本原的心情,安安静静地,尽量客观地去体味这一部全新的剧集,忽然看到了许多藏在那些眩目热闹背后的东西。所以我想我愿意试着,对,只能是“试着”,用相对平和的心态,用相对冷静思考,来真实地记录在整个第三季里我所感受到的,一种大胆的尝试,一种全新的融合,一种艰难但坚定的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