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挂」常被佛教用来指了无牵挂,不为所困。这首词林夕用丝这一意象通贯全篇,写得相当巧妙而且恰当。单单丝这个意象,林夕又把它分化成多个相似却有所区别的事物,比如风筝线、木偶线、青丝、绳索,对汉语词汇拿捏去取的功夫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开头两句,能够获得的信息有,分手是女主主动提的,所以当初分手时她还有些内疚。分手时女主故作决绝,一去不回头,无非是为了让这段感情彻底结束,不再藕断丝连。分手后,男主刻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忙碌,来忘掉这段已经逝去的感情。可是谁料,女主在摆脱这段感情的束缚后,却又重新想来找男主。于是男主开始反省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当初口口声声说着被感情束缚,想要摆脱,想要自由的那个人是女主;分手后表面上大家都获得自由,可是男主却始终像被人用一根线远远遥控着,直到被这根线勒得呼吸困难,才猛然发觉自己犹如一个扯线木偶。所以男主想问,究竟是自己束缚了她,还是她拿着线在控制自己?女主表示出想要重新见面的意愿,尽管男主心中始终深爱着女主,但他还是觉得不要再见了,因为不聚就不会有散,他更希望女主能早日找到自己真正的另一半,那样他的余生也就可以解脱不再牵挂。「那时青丝不会用上余生来量度」,青丝就是头发,这个意象常常跟烦恼、牵挂有关,用在这里也非常贴切。「不会用上余生来量度」,就是可以解脱,不再牵挂。但是男主发现,自己拖着这具躯体,一路上所遇到的快乐与忧愁,无不与女主息息相关。或许该主动斩断这条线了,让自己像个断线风筝一样,朝天空直直飞去。这些年来常常看你抱紧你的那个他,我的内心已经平静如此,根本不必再担心自己还会纠缠什么,若我自己找个伴侣,在她身上找到你的影子,我也可以接受,这些都是当初分手时你那决绝的背影让我走到这一步的。
首先,《一丝不挂》是林夕的词,泽日生的曲,陈奕迅的歌。夕爷的宏大又细腻的佛家填词像醍醐灌顶一样,泽日生本来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师,与夕爷另一首合作的《富士山下》都是一个个音符扣准了听者的心跳。Eason的唱功更不需要夸赞,歌神无双。其次,一首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管是《富士山下》还是《一丝不挂》,听久了都会发现林夕是借了Eason的嘴讲着一个小人物漫长的生命,从迷茫,困苦,甚至绝望,再到看到一线光芒,一丝希望,最后明白一切其实并不是能挥挥宝剑斩断过往的,人要痛,也要活。从一开始的“当我工作睡觉祷告娱乐那么刻意过好每天”,到“这些年望你紧抱他出现”,最后到“满头青丝,想到白了仍懒得脱落”,不正是一个人凭着自己的成长和努力,一步步从过往走出来,最后不再拼尽全力对抗思念,而是笑着望着对方,“最后谁愿缠绕到天国”?想就想吧,想到白头也是一种豁达,竟也能坦然的面对了。最后,就个人来看,这首歌从一开始的踽踽独行,呢喃着似乎自言自语,到高潮部分带着疯狂的理智,带着决绝的不舍,硬生生刻画出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影,谁都可以躲进这个躯壳,谁都可以撕裂这个躯壳。你我都是普通的人,都会痛都会难受,也什么要强颜欢笑说自己不难受不在乎呢?笑着,也是哭着,这种复杂的情感,才是面对复杂的情感的最好的宣泄吧。
高中时因为对生活的种种怀疑开始接触一些佛学上的思想与理念,初时朋友介绍我听《一丝不挂》时我就对这一首歌的歌名感到诧异——“没有一丝牵挂”,听完这首歌之后就像是读完了一篇晦涩难懂的佛经,纵然晦涩难懂却让人有一种超脱释怀的心情,如得到了观世音的开示与指点。所以,就算不懂,也在闲时一遍一遍抄写歌词,繁体字和长句写下来从视觉上也是一种享受。而当我从几段感情中走过之后,再听这首歌,眼泪会随着其有力连贯的曲调和字字珠玑的歌词潸然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