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被搁浅了四年时间,这四年的时间里在三位主创人员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宁浩在这个空档拍摄了《黄金大劫案》,上映之后毁誉参半;徐峥也独立执导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泰囧》,成为目前国产电影票房的记录保持者;黄渤在各种类型题材电影中如鱼得水,成为国内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虽然这四年时间里《无人区》从没在江湖上露脸,但是江湖上却一直都流行着关于它的传说,观众一直没有将它忘记。2010年,广电总局一位电影审查会委员公开发表自己对于《无人区》的看法,认为片中的人物可以杀人越货,可以敲诈勒索,可以逍遥法外,可以为所欲为,在这部影片中没有英雄,净剩了大坏蛋了,违背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对于这段评价我不能完全苟同。的确,《无人区》这部电影是反英雄的,片中没有英雄形象,个个都是良心大大的坏。然而,这位总局的审片委员只是看到了这部片子的表象却没有洞悉到这部片子的内核,他所说的大坏蛋实质上就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动物性,这种在极端状态下刺激出来的动物本能是最贴近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啊。《无人区》的创作源泉可以追溯到宁浩2005年拍摄的《绿草地》。《绿草地》是一部发生在内蒙古边境处人们生活的影片,宁浩想如果拍摄一个现代都市人远离手机、远离网络、远离汽车到一个无人区所引发的一段冒险故事应该挺有意思。宁浩实际上是想探讨人在蛮荒状态下动物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博弈。
影片一开头通过几组空镜头全景式的呈现出茫茫的戈壁荒漠,杳无人烟。天空中翱翔的鹰隼,地上静待的猎物,
以及潜伏在荒漠中的猎手,构成了一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再加上关于“两只猴子”寓言故事的画外音仿佛让观众一下子进入了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中,暗示了在这无人区便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为了表现这个动物世界中的动物性,导演大量采用了一种低机位视角,将摄影机紧贴着地面模仿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宁浩称之为“狗视点”。在这些“狗视点”的注视下,在无人区生存的人们便将人类身上的动物性展露无遗,展现出一种“动物凶猛”的生存本能。据说,黄渤饰演的杀手为了表现出身上的“杀气”,导演宁浩把他扔到屠宰场里去体验生活,就是为了让他能够浑身都散发出一股“杀气”。所以,我们看到银幕上黄渤饰演的杀手冷血无情,残酷暴戾,颠覆了之前银幕上的喜剧角色,头上爆出的条条青筋便让观众感受到了一股寒气袭来。很有意思的是,片中徐峥饰演的潘肖,他的职业是一名律师,律师给人的印象是主持正义,保持理性,这个职业最具有社会性特征。所以,当一个最具社会性的人来到一个最具动物性的无人区时,便产生了社会性与动物性之间的角力对抗。在本片中,导演宁浩放弃了他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所采用的多线索交叉叙事,而是采取了传统的直线性叙事,以潘肖这一人物为中心,通过公路片的类型模式将无人区中的各色人物巧妙的贯穿起来,围绕着人类社会性与动物性之间的矛盾展开,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构成了一条强烈的戏剧冲突线索。从大都市来的律师潘肖身上携带着一种社会属性,虽然整日算计,为了名利想争报纸头条,但是本质上还秉持着“人性本善”的做人信条。当他来到无人区时,他见识到了这个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权利与欲望而展开,任何关于文明社会中应该恪守的道德、伦理、信条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人性本恶在这里占据着人们做人的基本信条,成为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支撑。所以,在无人区里,潘肖一层一层的慢慢剥蚀掉附着在身上的社会性,渐渐将隐藏在最深层的动物性显露出来。当他无意撞倒杀手时,他一心想着毁尸灭迹;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险情时,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利用各种动物本能来脱离险境,化险为夷。在动物世界里,唯有动物本能才能救自己。宁浩的这部《无人区》是一部反英雄、反常规、反宏大的带有反叛精神的电影。粗颗粒质感的画面也为整部影片的风格增加了几分粗粝与肃杀。影片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法律几乎延伸不到的无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几乎是处于缺席状态的,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影片开头盗猎团伙老大因贩鹰被抓,却因证据不足而释放,法庭等同虚设,犯罪分子依然逍遥法外,反过来却成为这个无人区世界秩序的主宰者。警察在片中总共短暂的出现过三次,基本游离于整个影片的叙事之外,对于影片的剧情发展不产生作用,警察不再是维护正义的英雄化身,却成为整个故事的一个旁观者。在影片结尾潘肖与舞女陷入绝境时,我特别担心这时候“神兵天降”,警察开着警车在最后关键时刻呼啸而来,上演“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码。好在导演宁浩并没有将之落入窠臼,而是继续采取“以暴制暴”的毁灭式手段将反英雄、反常规、反宏大的精神走到底。其实,这有点类似于科恩兄弟的西部片《老无所依》,当法律失去效力,英雄老去的时候,暴力便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要颜色。影片中的暴力无所不在,在表现这些暴力元素时,导演宁浩很多时候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昆汀式的“突如其来”暴力法,在展现暴力场面时事先不给观众打招呼,在观众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将暴力元素表现出来,带来暴力的同时,更给观众造成一种惊吓,暗示无人区世界生存之残酷。比如,盗猎团伙老大开着车忽然闯进了银幕穿透了房屋;黄渤饰演的杀手毫无征兆的便被一个智力障碍人用锤子敲破了脑袋...影片中这些种种“突如其来”的暴力无不透射着整部影片的黑色荒诞意味。事实证明,宁浩依然是国内导演中极少数能够熟练掌控商业类型规律及会讲故事的导演。他将对于商业类型片的融会贯通及借鉴模仿能力同样运用到了这部电影中来,我们可以在这部作品中看到宁浩和多位电影大师之间的对话关系,比如,莱昂内西部片中将人物脸部特写与大全景进行剪接组合、低机位近似于儿童视角(本片中是动物视角)、人物特写时展示的乌黑油腻的肮脏面容;科恩兄弟中人物命运的不可捉摸性、事件的失控性以及整个故事透射出来的黑色荒诞意味;昆汀电影中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元素的展示等等。《无人区》四年的搁浅,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不过,从影片中关于“两只猴子”的寓言故事以及与整部影片风格极不搭调的温暖结尾可以略微窥探到导演宁浩在这部片子中所做的妥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能欣喜的看到导演宁浩在这部片中所做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对于西部公路片这一商业类型的勇于尝试,还是对于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底线的大胆触碰,他都没有辜负观众这四年的等待。如果《无人区》在当年顺利上映,或许后来的《黄金大劫案》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来的是另外一种面貌,也或许,就根本不存在《黄金大劫案》这部电影,谁知道呢,只有天注定吧!
大银幕自有一套道德标准,牢不可破,没有通融。不管影片成本高低,类型为何,在几国的影院公映,都得遵循如下法则:若角色不是以正当目的或出于被逼进行伤害和杀戮,他无论如何得不到救赎。往宽容了编,自然可以有多种发展,全看主创喜好,但上述是个底线,电影再怎么黑色,再怎么宿命,再怎么绞尽脑汁制造离奇叵测,道德法庭的审判摆在那里,不偏不倚。
凡事到了中国,都要裹上一层中国特色,电影也不例外。在中国更为严苛,只要你是犯罪分子,甭管是否伤天害理,是否被逼无奈,所作所为在道义上是否得人心,最终都得伏法。有人说,近几年审核有所放开,其实还不是一样,《铁三角》,《神探》,《夺命金》等放在今天上,还得自首作结,只是也许不那么生硬,那么荒腔走板。所谓的进步,不过是《无人区》从不准上到准上了,想改变片中人物的结局,犹如蚍蜉撼整座亚马逊丛林般无力。
笔者曾经写过,只要熟悉国情,与本片同期公映的《扫毒》结局很好猜,但那毕竟还需要作些推理,而《无人区》呢,宁浩无时无刻不在把结局硬塞到你脑子里去。只见那些配角粉墨登场了,有的威胁恐吓,有的敲诈勒索,有的智力低下,有的奸诈暴躁,有的穷凶极恶,有的滥取人命,从他们一露面的那一刻起,就在狂刷观众的负面印象,变着法子飞攒我们的怒气槽,此等人渣败类,若末了死少了一个,就不够释放情绪,就不够大快人心。虽然他们阴阳怪气的做派、妙笔生花的台词,让我们笑得很欢畅,但想想这黑色幽默背后的,小则真金白银付流水的心疼,大则血淋淋的子弹爆头、挖心掏肺,守法公民们不寒而栗了,期冀老天给予严惩。至于徐铮的下场,本来是存疑的,虽然人性的弱点蹭蹭的往外跳,好歹有着迷途知返的救赎可能,主创要捧要虐都可以,但第三幕一开始他重伤了一个警察,一个秉公执法的警察(据说原版里是杀死),于是他的棺材板也被敲上了钉子。吊诡的是,他对警察“痛下毒手”的一刻,正伴随着他作为主角仗义敢为的精神升华,两个大俗套绞缠在了一起,却绽放出格外的不俗,这是宁浩的点睛一笔。
一部电影,“坏人”多算不得厉害,厉害的是坏的毫无理由,或者说天经地义。《无人区》的坏人几乎没有性格刻画,宁浩恨不得给每人脑门上贴坏人两个字就完事。这群坏人的来历也绝口不提,有那么多驾车闷驶的时间,他们硬是闭紧了嘴不谈往事,这封口费花的很值,没来历的恶棍最叫人胆寒。《黑暗骑士》的小丑无端端跑到高谭市兴风作浪,中间坦白过两次疤面来历,自相矛盾,都是谎言。这个像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反派,是一种绝对之恶的象征,所有蝙蝠侠电影反派中,只有他的身世空白,所以最叫人铭记。坏人的塑造,可以省却性格和经历,但必须给他一个动机,小丑向往彻底的混乱,他的一切行为有了依托。《无人区》生动的展示了一群穷山恶水养出的刁民(绝无地域歧视),有着自己简单而不容侵犯的生存经营守则,不惹则已,一惹天翻地覆。被骂作“不是人”的猎隼老大,也许确实不具人性,而是心理学课上讲的那占人口二十分之一的反社会分子,天生只能看到利害关系,尝不到情感触动,冷血嗜杀得有理有据。这群坏人求财的求财,寻人的寻人,复仇的复仇,简单原始的动机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连环杀局。都是粗线条,但粗有粗的好处,简单的未必不是好人物。从他们的表现看,毫无疑问,都是人,可以令观众信服其真实的人,而不是导演操纵的杀人工具。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曲折巧局,自然属于不好剧透。严禁剧透的电影分多种,有些可以多透些过程,结局万万说不得,比如《非常嫌疑犯》,《搏击俱乐部》等,《无人区》恰好相反,结局早早给出,过程却需亲自体验。一群人的归宿是注定的,中间却有千百条路可选,互相间有千万种交错方式,和两种亚类型不乏相通,一是磨难式公路片,命运变着花样折磨(一群)主角,二是生死游戏类,内容多是一群人被放逐到封闭环境互相残杀。《无人区》剧本千锤百炼,除了诸多严丝合缝、拍案叫绝的道具呼应,还灵活的借用了上述两种亚类型的“剧本外挂”。 首先一点,把他们的生命力调成橡皮筋,可高可低,试想,若几榔头没有敲死黄渤,抑或一卡车撞死了黑老大,整个故事就成另一幅景观,但结合他们之前的挨打能力,照样自圆其说,怎么处理有利,导演有充分选择权。故事里还经常有猛然窜出第三方来救场的情节,一个典型的多阵营乱斗故事里,线性叙述照顾不到所有的群体,可以很方便的安插这种外挂,再举例,卡车司机明明跟老二结的仇,结尾却不由分说干了老大,是他们之前就认识,还是通过某种渠道得知——观众任意脑补就是,反正不露破绽——再次提供了剧本创作上的自由。《无人区》是一个活用导演解释权的经典范例。
片中的西部并不是一个背景装饰,人烟渺茫的生态,残酷狂莽的风骨,对接上了我们印象中的西方西部片气质。其实西部片这个类型本没有定数,各国拍的有各国特色,如果中国有西部片,这就是了。不像《西风烈》(为什么那里也有余男),拿狰狞凛冽沙漠的做了个打架的舞台。徐铮展示的是一个牛仔游侠的诞生,曾经西装革履的知识分子,妄图搬弄自己熟知的生存法则在这里保持尊严,经受了一连串的挫败,眼镜摔碎,衣服撕碎,蓬头垢面,才发掘出抗争的勇气和本事,骑上高头大马,用自己最擅长的思维优势,夺回了上风。即使在好莱坞,西部英雄也并不只用枪,他们用拳脚,匕首,鞭子,炸药,陷阱,计谋,甚至还靠书本(《双虎屠龙》)来解决争端。当徐铮大义凛然与对手摊牌,我们在心里为他欢呼一声,但随即又不得不意识到他偏离大众道德标准的现实,略带无奈的接受他的结局。所以那为应付审查强加的一段后话,我并不认为是败笔,它提供一个虚幻梦境与现实世界的缓冲气垫。这个梦太黑暗残酷了,从那里醒来,需要一个过渡的通道,所以余男拉开了窗帘,让柔和的阳光洒了进来,照在屋子里那些与暴力绝缘的孩子身上。
角色串联,相互制衡,这是宁浩每一部电影遵循的讲故事原则。无论喜剧还是正剧,只有角色之间的冲突矛盾才是推进故事发展的最佳方式。所以即便《无人区》从2009年的荣耀贺岁到2013年的铁定上映之间间隔了近四年,是否因为必须屈从的外力原因不得而知,但其成片最终呈现出来的冷质感与黑色调依然令人击节。在西部片还是公路片的判定上,《无人区》始终显得某棱两可,那么也许叫黑色西部公路片更能体现影片的混搭气质。从宁浩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电影爱好者的他对黑色电影以及传统西部片、公路片的迷恋。荒原,大漠,一直以来都是人性呈现最原始状态的A级舞台,影片将一群人与一只鸟的故事转化为一出杀机四伏,贪婪成性以及谎言遍地的活剧。律师,盗猎者,黑店一家,这些人所释放的人性之穷山恶水,在内地电影中可谓一条道走到黑。故事很简单,律师远赴边疆为一名盗猎者辩护,无罪释放。回城途中一路遇险,当厄运接二连三的降临,他也从衣着光鲜的道貌岸然中一点一点释放着其本质的劣根。角色也就那么几人,算上法庭作证被律师羞辱的警察,一共也才十个有效角色。黑店夫妻与傻蛋儿子和妓女四个人,在起名夜巴黎的黑店做的买卖可以打“卫星电话”,可以当小卖部,可以修车,有艳舞和性买卖,还有高价油和自给自足的家禽。当年龙门客栈也只是立于荒漠干着江湖义气先行的人肉买卖,夜巴黎虽然现代化了,却在荒原中更加肆无忌惮地谋着视所有规则如粪土的原始营生:你来,别想干干净净的走;你不来,
我也不会出去请君入瓮。这个店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大部分情节也在距离夜巴黎较远的地方发生,但却以堡垒的姿态暗示着无论什么样的勾当都不会再比此间黑店更狠毒与无情。让所有人都不仁不义冷血到底,才有了潘肖这个唯利是图的文明人陷入重重囹圄后一点点从不知所措到绝望透顶以及最后爆发的线索性角色。当然,内地电影总要有个逻辑许可的极限所能容忍的故事结局。所以最后潘肖奋起反击并与“气姑”级的盗猎者老大同归于尽,妓女终于谋得一条活路并从良。这美好愿景也许是本片得以公映的关键,但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全片黑暗阴郁的肃杀。那随机产生的角色冲突和突如其来的莫名恶战,以角色关系互动的角度而言,宁浩迷恋的多线叙事在本片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巧妙的将偶发的场景与前后串联的事件融为一体。人性的无常,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以及丧失秩序的黄土地,在这种剪辑解构下变得灵气十足。无人区,无规则,无仁义,文明不过是被PM2.5弥漫着让人分辨不清前方的另一种野蛮而已,倒不如天地一线亮出每个人心中的恶。大漠黄沙里没有人烟,所以也只以是否能用火而区别人与动物,这里放大的是每个人都不愿承认的丑恶,能否做笔生意敛财入口袋是他们活着的最大乐趣。影片人物之间相互制衡的剧情演进告诉我们,唯一残留着温存的只有律师一人,尽管他与妓女之间狗血的共患难充其量是落单时分横祸下的条件反射,绝望里的救命稻草,但也就是这点残存,让他最后时分离间成功而逆转相互角力时的极端弱势。如果说黄渤扮演的盗猎者老二死于黑店老板的傻蛋儿子之手纯属偶然,那么老板娘被突然撞死、傻蛋被撞飞、走私油的死机被盗猎者枪毙等等这些必然里,隐含着的是悲剧的宿命论,也印证着无人区里只有铁石心肠与绝情到底才是生存的必备条件。窃以为如果有比《无人区》更直接了当的黑色电影,那一定不是国产。
所以尽管《无人区》借鉴了科恩兄弟电影的方法并复刻了西部片风貌,并且部分情节和影片结尾明显与全片绝大部分时间格格不入,依然在华语电影类型中实现了混搭风格的又一次拓荒:冷艳,极端,以及疯狂到令人窒息的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