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坐车,遇到了一个建筑学博士,高铁上我们两个怒聊一波韩寒,他说:“以前喜欢读韩寒的文字,现在都已经思想自觉了,再去读韩寒意义也就不大了,对于我这样的人,也就不需要韩寒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你知道么,新概念作文有多火,全国刚开放,没有人能讲出这些话,听到他说民主自由,简直就是一脸萌比,这东西太新了,听都没听说过,我们那一代人才是真正追韩寒的铁粉儿,现在读博了,韩寒他作为一个赛车手,也不写书了,我就看看与他有关的电影,《后会无期》、《长安乱》、《一座城池》票房都不高,但挺有趣的,偶尔刷刷他微博,看看他代言的东西,能买得起的,只有雀巢咖啡了。”
现在这位建筑学博士,在上海考察建筑,过两天就飞里斯本了,我们一路聊的都是韩寒,过去那个刚开放的年代,人们只是关注韩寒的文学价值、舆论现象,而如今在人们开始转向对韩寒商业价值的判断,过去国人穷,能买得起的似乎也只有书了,那时大家刚过温饱线,精神懵懂,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渴求,一本自由解放的书,释放压力体贴细致,哪怕颓废也是对人灵魂的人文关怀,所以90年代文化界大繁荣,诗歌热潮就那么来了,人们幻想着几句诗歌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幻想着一篇文章,一本书就足以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国家,那时候韩寒也年轻,出了书,写了稿子,开了博客,《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韩三篇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看得出韩寒也是想改变什么的,但是靠文化就真的能改变国民性么?
答案是——不能,文化只是经济的渗透反应,前期是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一开始文化不会真正的改变国民性,改变国民性的在一开始,只能是商业。但在国家发展的中后期却是文化引领商业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习惯于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化,以其产生的结果来衡量这件事的重要性。
于是现在人们认为韩寒是因为他的叛逆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
其实不是。
我和韩寒同龄,我 能够同步感受韩寒的影响力变化。
韩寒的第一次冉冉升起是因为新概念和三重门。当时有一些二三流的媒体对他进行采访,一流的几乎没有。没有媒体在采访时作为可以平等对待的对象,只是作为一种新奇现象,主流社会对他的敌意很重。韩寒自己也浮躁轻狂。
热闹过后媒体忘了他,韩寒找不到同龄的朋友玩耍,他们都在学校呢。韩寒跑到北京赛车。
一直到2005年,社会把他遗忘了。
2006年由于韩白论战,得益于网络,韩寒重回公众视野。这次很多知识分子精英持有欢迎的态度。因为紧接着将是公知崛起的时代。
韩寒在公知时代成为王者。
今天对韩寒的非议是因为2012年之后公知的被摧毁。如果不是因为公知被有组织的摧毁,公众舆论转向,没有人敢说韩寒一个不字。方舟子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详情再述。
韩寒的商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挺韩还是倒韩,否认这一点都是不客观的。
不断接大牌广告,拥有自己的创业团队,随便拍个小成本电影票房就好几亿,这些都是证明。甚至我觉得韩寒的商业价值潜力远远要超过郭敬明,因为郭的粉丝群体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的中学女生当中,消费潜力非常有限,所以他只能做滴眼液的广告。 而韩寒的粉丝则覆盖了大量已经成为社会主力的群体,消费能力要远远过之。所以郭敬明制造幻梦,韩寒贩售情怀, 只不过贩售情怀难度要远大于制造梦境,所以韩寒暂时落后一个身位。
尽管我敬爱的毛大和霍爷都点赞了。我并不觉得他的父亲,一位基层的政府干部,有那个能量和才智把自己的儿子策划成轰动全国十数年的superstar,真有这能力,也不至于到老还沉于下僚了。
一切都是应运而生,都是个人的奋斗和历史的行程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点在韩寒身上尤其明显。 韩寒崛起和走红的时机恰到好处,每个步点都踩在正确位置上。 《三重门》出版之前,学生们当然也会看小说,但无非就是武侠,言情,世界名著太沉重看不懂,作文大全太枯涩。《三重门》从现在来看当然是一本机灵大全,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学生却是非常新奇的阅读体验。大家现在批判的结构性,完整性,思想性,也并不是那时学生们所追求的,他们更喜欢里面的各种有趣的吐槽,贴近自己生活的体验,再加上那一点青春的迷茫,就够了。 尤其是对被书山题海淹没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批判教育体制更让人舒心的了。 而韩寒本身的年龄和经历,也为他增加了无数传奇色彩。 他的走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后来韩寒就开始写博客。 那时正处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权威主义日渐被消解,一切严肃,宏大的社会命题不再是官僚机构的禁脔, 它们正在被肆意的质疑,嘲弄。 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韩寒,就是领其风骚者。他适时的充当了某种代言人的角色,他的观点未必多么奇特,但总是能用最形象,尖刻,幽默的口吻说出来,让观者大感痛快,他自己也迅速被推向巅峰。 大家都在等着他发下一篇文章,都在等着那一刻共鸣的快感。 包括韩寒大战白烨,在观众眼里,一个是衰朽不堪故作正经的作协,一个是单挑体制的翩翩少年,胜负不问可知。
在我看来,韩寒出名的社会环境和今天相比已经改变太多太多了。我们如果总是从今天的眼光去看,难免会有疑惑,认为他不值得这么大的影响力。不就是写个小说讽刺应试教育吗,不就是批评政府吗, 我朋友圈分分钟就能找一千篇无比犀利的给你看。 但回溯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青少年的生活经历,一切又太理所当然了。
韩寒的思想未见得多深刻,文学水平也未见得多高, 但他代表的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一个迷梦,一个传奇 。 当人们埋首在堆成小山的课桌前,当人们穿行在狭窄的格子间里,当人们为了生活一次次降低标准,一次次低头妥协,那个人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活着,而且不管干什么都是那么风生水起。 大家自知一生无望过那样的生活,但乐意为那样的人鼓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