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有两部特别的吸血鬼电影很值得关注:一部是热烈、热情、热闹,热票房(3700万预算,收入了1.8亿美元)的《暮光之城》;另一部是瑞典电影《生人勿进》(L?t den r?tte komma in),冷静、冷冽,冷不丁就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IMDB目前8.3分)。两部影片是两个极端,却为我们勾勒出了吸血鬼题材的变化发展规律。再看看美剧中,自《吸血鬼猎人巴菲》之后,《血之羁绊》(Blood Ties)、《血色月光》(Moonlight)、《真爱如血》(True Blood),再加上时不时冒出个吸血鬼故事的《邪恶力量》(Supernatural),吸血鬼题材虽不够大热,但也算风靡了。
今年上映的吸血鬼电影还有《黑夜传说3》(Underworld: Rise of the Lycans)、《恶魔城》(Castlevania,有可能会延后到2011年)、根据日本漫画TV改编的《最后一个吸血鬼》(Blood: The Last Vampire)、根据著名小说改编的《向达伦大冒险》(Cirque du Freak,又名《奇趣马戏团》,)以及《暮光之城》的续集《新月》(New Moon)等。《暮光之城》的成功让好莱坞掘到了一块把奇幻、异色,吸血鬼题材和青春偶像剧结合起来的新宝地。虽然当今的的吸血鬼影片还是咬脖子、男吸血鬼爱上女人、阳光与黑夜之间的影子那一套,但与传统相比,理念其实已经完全不不同了。上世纪20到50年代,最早的吸血鬼电影基本都是恐怖片怪兽片的套路——哥特风格、强烈的舞台剧感觉、性暗示、苍白瘦削的德库拉伯爵……除了1921年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德库拉》以及茂瑙1922年的名作《诺斯费拉图》之外,这段时期最有名的吸血鬼电影几乎都出自英国汉默电影公司(Hammer)之手,吸血伯爵一角基本上都由克里斯托弗·李包办。总的说来,这段时期的吸血鬼电影就是典型的B级恐怖片,以风格取胜。
六七十年代美国自由风潮兴起,吸血鬼电影也迎来了黄金时代,从讲求风格的类型片发展到了表达个性和思想的异色电影。比如罗曼·波兰斯基的《天师捉妖》(Dance of the Vampires),创造性地把吸血故事拍成了喜剧风格,充满了笨拙荒唐顽皮的味道。这个变化从片名就能看出来,它在美国上映时的名字直译过来就是“无惧的吸血鬼杀手”(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发行DVD时还特别在片名后加了个注释:“抱歉打搅,不过你的牙好像咬进我脖子了”(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or: Pardon Me, But Your Teeth Are in My Neck)。捉鬼教授和徒弟这对儿“无惧的吸血鬼杀手”在城堡里被吸血鬼追得像兔子一样奔逃的场面,成为了影片的高潮段落。安迪·沃霍尔的风格优柔、阴郁和隐秘,带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揶揄与冷静。
1974年他的“工厂”出品的《安迪·沃霍尔的德库拉》(又名《魔鬼之血》)很能表现这个时代吸血鬼电影的特质:吸血鬼因为得不到处女之血而性命垂危,从罗马尼亚郊外跑到了意大利乡间,住到了有四个漂亮女儿的地主家里,没想到吸血鬼钟情的二女儿和三女儿其实早就和园丁私通,她们的血非但没能拯救吸血鬼,反而差点害死他。最后,吸血鬼虽然得到了大女儿的献身,却仍然死在了园丁的手下。在园丁和三女儿偷情的那一幕中,背后的墙壁上是刺眼的红色镰刀斧头标志,整部影片顿时都成了一个时代的隐喻:苏联的崛起带来了红色的威胁,德库拉伯爵代表的整个旧秩序被劳工阶级所颠覆……大概只有沃霍尔制作的吸血鬼电影,才会把思想表达得如此直白。
1979年,赫尔佐格翻拍了茂瑙的《诺斯费拉图》,也许是他拍得太好了,以至于接下来十年的吸血鬼电影都乏善可陈。直到1992年,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以前所未有的4000万美元预算(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之前的吸血鬼电影史中,都算很高的了)拍出了《惊情四百年》,在全球共收获了两亿美元票房,堪称第一吸血鬼大片,接下去就是尼尔·乔丹1994年导演的《夜访吸血鬼》。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都在于没有把吸血鬼电影当作纯粹的类型片处理,而是以更艺术手法来表现,吸血鬼都不再是某种性和政治的恐惧符号,而是充满内心痛苦、挣扎的特别的人。
出人意料的是,吸血鬼电影再2000年之后完全走向了商业化,从著名的《刀锋战士》、《黑夜传说》到《吸血莱恩》系列,几乎都是华丽动作风格。但这些新世纪“最成功”的吸血鬼影片投资中等(一般也在4000到8000万之间),票房平平(也就在5000到8000万之间),看似越拍越多,却始终被定位在B级恐怖动作片。今年的《黑夜传说3》就被安排在2月,一看便知不过是用来填补档期的货色,承载不了电影公司大卖的厚望。但《暮光之城》改变了这种状况,仅仅3700万的投资,却在全球横扫了三亿美元票房!首周末三天上映即拿下了7000多万美元的成绩,让制片方顶峰公司乐开了花,当即拍板给续集亮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