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的训练,我认为不应该仅仅只是理性地剖析、分解、解释,还需要感性的灵感、启示、直觉。音乐、美术中,可以找到数学的黄金分割,但并不能说,“数学就是美的本质”,是认识世界的唯一路径。唯一可以确定的,这些戒律最终是由人解读的。真理也一样,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这种论述本身,就已经有了“人性”,不绝对了。承认“人性”,将之归于“神性”之中,这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反过来,只承认“神性”,对“人性”视而不见或者极力否认。
我们常常说高考如何如何不好,到了后面纯粹是在应试,完全不用思维。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无论从横向(与其他同学)还是纵向(相比于自己从前)要相对聪明很多。对特定的任务进行重复性练习也能让你思考更多,锻炼思维。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定的练习能让你整体思维方式提升。你需要做什么方面的思维能力提升,就去做特定领域的练习。这是有些枯燥但是有效的方法。
深度对此,阅历与经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缜密度学一门编程语言,且不高谈阔论高深的算法,关是Debug就足以让人体会到抽丝剥茧般的痛快,能让傻痴痴的机器不短路,就足以证明思维的严谨。再有条件的话学习下项目管理,去体会运筹帷幄的那般快感。对非软件行业和管理行业的人士来说,传说中的编程与项目管理是两项重要的人生修练大计。
涉猎哲学、经济学、科学、史学、美术、编程等哲学的怀疑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经济学的边际效应、博弈论、沉没成本概念等,科学的归纳法、假设思维等,史学的借鉴性,美术的视觉思维,编程的严谨构思。这些思维方式、概念和理念对训练思维有极大价值。
训练思维的深度首先得有深入思考得态度:即不能象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批判性得接受知识,对信息有自己独特得甄别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点说你要能甄别论点、论据是否充分合理,多问why、what、how(尤其是why),对抽象词和有歧义的词有充分的理解,通俗一点说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我是这么训练的:擅于提出关键问题,问题是深入核心最直接快速的方式,好问题是未来绿洲的种子。构建框架系统,打通筋脉,串起零散的珍珠,错误好找而缺失难觅,有了系统就有了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