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够从一而终?我想这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吧!而且,这个从一而终到底指的是什么的从一而终呢?是事业和理想的从一而终还是感情的从一而终呢?不过,说实话,现在从一而终的人的确也很少。
追求梦想的路的确很苦很累,当初的理想也许是做人民公仆,也许是当人民教师,也许是当白衣天使。但是,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在这追梦期间,你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如果你的意志不够坚定,你肯定就会放弃曾经的梦想。所以有时候,因为各种艰难险阻,你的事业之路也不能从一而终。
感情的事也不好说,有多少人对感情又能从一而终呢?以前,只在新闻或许电视剧里能看到某某出轨,婚姻就此破裂,现在,甚至在我们这样的小山村都有不少离婚的。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对爱情没有从一而终。
可想而知,现在的离婚率到底有多高,有些人也许真的只是性格不和,他们选择和平分手。但是,更多的人是不是因为已经不在乎这段感情,他们在外面找小三,才会结束了这段感情。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可以从一而终,或许已经少之又少吧!或许已经没有了吧。因为这个社会的诱惑实在太多了,社会的诱惑促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放弃了最爱的事业和曾经爱的那个人。
女人对感情不能从一而终,也许是因为他找到了更好的依靠,找到了更好更有钱的男人。所以她可以狠心扔下年幼的孩子和深爱着自己的老公,她始终不愿意对自己的感情从一而终。
男人对自己的感情不能从一而终,也许是因为他找到了更漂亮更温柔的女人,因为他和外面的女人在一起更放松更有激情,所以才会丢下老婆和孩子。所以这些男的也不愿意对自己的感情从一而终。
有个叔叔,多年前就是很穷很穷的时候娶了一个女的回来,也就是我的婶婶。婶婶长得不高,长得不够漂亮,说话不够温柔,但是她人却很好。她为这个家尽心尽力,还给叔叔生了两个孩子。叔叔当时要办厂,婶婶也是忙前忙后为他奔波。
后来,叔叔生意越办越好,挣了很多钱,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提出来要和婶婶离婚。因为他在外面找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很漂亮很年轻,而且也很温柔,但是却不是踏实过日子的人。就这样,叔叔当了一次负心汉,和自己不离不弃的老婆离婚了,也没有对自己的感情从一而终。
怎么说呢?像叔叔那样老实的人都没有对感情从一而终,我好像都有点不敢相信爱情了。但是,在这个满是诱惑的社会,到底又有多少人能够从一而终呢?
现在人的思想究竟是怎么啦?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负面的了?有多少人不是从一而终的?是不是看电视看多了,连爱情观都扭曲了。
现在很多明星给公众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男明星女明星都出轨,让多少人的爱情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对此,很多人都不再相信爱情了。其实,作为明星,他们由于工作的原因,所以跟配偶都是分多合少,而且又是经常遇见俊男美女,总是有新鲜的血液留入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对待爱情不像是古代人那样长相厮守,而是只享受眼前的欢乐。由种种的环境导致明星们的感情不能长久。
作为普通人,我们看待爱情绝对不能受这些明星的不良行为影响,他们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我们普通人的爱情基本上都是从一而终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守着一个人携手到老,一起看庭前花开花落。我们的观念依然如此,没有出轨,没有离婚,互相珍惜彼此到老。我的家族,我身边所有的朋友的家庭都是从一而终的。对于社会上不尊重爱情的家庭来说,也只是这个社会的一小部分,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就污染了一锅粥。
爱情一直都是美好,它从来就不会变坏,然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思想。所以要懂得控制好自己的心,这样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我至始至终相信着爱情的美好,因为我们都是从一而终的一类人。
时代不同,观念转变,好像从一而终越来越少了。特别是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如果遇见一对一起30-50年的夫妇,我们都会很羡慕很感叹。
我记得我爷爷奶奶那辈子,基本都是相互扶持的过了一辈子,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人们相互之间联系还是写信,然后慢慢的变成有线座机电话(大哥大),那时候消息比较闭塞,考虑最多可能就是解决温饱奔小康了,而且交通不便利,去哪都不方便,认识的人也就是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了,而且那时候离婚在一个村子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大家都那么熟~思想也比较保守,即使争吵的狠,为了孩子也会忍忍,所以那时候从一而终的人很多狠多~
但是21世纪了,互联网也发展的太快了,信息传递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快速的传播视频/图片。大家接收的信息越来越杂,就不像上个世纪活的那么单纯了,而且越来越崇尚婚姻自由,保守的观念也越来越弱,好像现在一言不合就可以结婚,然后一言不合就可以离婚,反正你开心就好~而且现在离婚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会 有谁会去有闲心去指责你。
我是觉得从一而终的人,一直会存在,但是现在观念的转变,或许从一而终的人会越来越少吧。生活总有吵吵闹闹,不要轻易的把自己交给一个人,当你接受一个人的时候,要承担起责任,两个人在一起,或许最后没有了爱情,但是还有亲情。或许你做不到从一而终,但是至少你要对你做的事情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