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账户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关系。即一个账户的借方与另一个或另几个账户的贷方相对应,或者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与另一个账户的贷方相对应。账户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例如,企业从银行提备用金2.000元的业务,使会计单位的现金增加2.000元,同时使银行存款减少2.000元。按账户结构规定,现金增加记账户的借方,银行存款减少记账户的贷方。可见,现金账户与银行存款账户在这里存在对应关系,它们是对应账户。
1、通过账户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内容及其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2、通过账户对应关系,可以检查账务处理是否合理合法,可以发现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否符合有关经济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记账,在有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应减或应收、应付)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照关系。例如,在复式记账法下,每项业务发生后所登记的账户,有时是一个账户的借方对另一个账户的贷方:有是是一个账户的借方(贷方)对几个账户的贷方(借方),这就使账户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具有这种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通过账户对应关系,既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和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又可以根据对应账户的运用,检查经济业务记录的正确性。
例如,通过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收帐款”账户,便可以了解这笔经济业务的内容是由企业销货后,买方将货款汇入了企业开户银行。在这里,“银行存款”账户和“应收帐款”账户发生了对应关系,成为对应账户。
每一个账户都有一个名称,用以说明该账户核算的经济内容。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账户的名称必须与会计科目一致。会计科目的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的核算内容就是账户应记录反映的经济内容,因而账户应该根据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应地设置。如企业要开设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从需要和科目的特点出发,根据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以便于分类、归集、总括和具体、详细地核算数据。
一组或一批会计记录(每一个记录称作一个账户)。这些账户整合起来,就能让企业主和经理人员知道该企业欠他人和他人欠该企业的数目:定期结算后,更知该企业盈亏数额。也是客户在银行开立的各种存款、贷款及往来账户的总称。它是银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办理资金收付等各项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所设置的一种簿籍。通过银行账户,可以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反映、调节、监督和管理。在中国,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均须在银行开立账户,通过银行账户办理信贷、结算和现金存取业务。
每个账户起码要划分出两个方位: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这是一切账户的基本结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账户的基本结构可简化为左右两方,即“丁字形” 账户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在于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
账户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在借贷记账法下,其左方一律称为“借方”,其右方一律称为“贷方”。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账户的基本结构应同时具备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和摘要,即记载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3)增加方和减少方的金额及余额;
4)凭证号数,即说明记载账户记录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