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愤怒了,就好像张艺谋拿了他们的钱去拍了一部他们不喜欢的电影一样,其实这电影真的不是给“影迷”看的,而是给那些早已知道春节晚会已经没啥新意但是每逢大年三十还守着看的人或者是“非影迷”们准备的,就是图一个喜庆劲儿,从演员那些极其刺眼的大红大绿的衣服(当然张艺谋的风格一直就是这样,只不过这一次格外刺眼,纯属故意而已)去看就知道本片面对的受众,这些群体才是社会最庞大的基础,而所谓“影迷”都是看过不知道多少电影的已经具备了一定道行的人。影评人的评论?老百姓才懒得理你呢,因为你和他们不是一条道上的。 有很多人爱拿这电影和《血迷宫》比较,拉倒吧,张艺谋只是借了这么个故事框架,
以便能满足他把小沈阳、闫妮、孙红雷、赵本山等有观众缘的人一起塞进来一起折腾的这么一个条件,甚至含糊到角色连个考究的名字都没有,全是王五、李四之类的模糊性的名字,就是怎么俗怎么整,因为这不是重点。至于要拿《三枪》和《血迷宫》来对比分析,那只能说是“影迷”的自娱自乐和自作多情了,去看这电影的人很多连《血迷宫》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你给人家讲《血迷宫》如何如何高明,那其实不是对牛弹琴,而是对牛讲圣经,真正去看的人根本不关心这些,关心的只是小沈阳如何继续以中性行为去搞笑,关心的只是赵大叔那短短几分钟的对眼,而我关心的是孙红雷的舞蹈,因为我一直很好奇这个一脸横肉的家伙居然舞蹈跳得有模有样。 张艺谋从出道以来就很“土”,比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因为他喜欢这个,他关注中国比较传统的东西,而中国农村生活百态和封建社会的历史问题其实都是中国传统很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这是张艺谋的着眼点。因此即便如《三枪》这样的喜剧片,本质上还是很张艺谋的东西,一点没变,也只不过是借外国一个剧本而对本土传统的东西进行了一次整合,把它拍成喜剧片而已
《三枪拍案惊奇》一直是按喜剧来宣传的,但真没什么好笑的,那些植根于流行文化的笑料,按电影票价折合一下的话,很昂贵。买票看喜剧电影的观众和在家看小品的观众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为了证明自己花的钱物有所值,电影观众会尽量吸收甚至放大电影中的每一个笑点,
这样一来反而会造成一种心理紧张。同样的一个笑料,可能在电视上会奏效,因为电视观众心理很放松,除了时间以外没什么可损失的。而这个笑料面对搭上时间和金钱的电影观众的时候,观众就会想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得笑——你的笑料是否对得起我花出去的真金白银,就算你侥幸地把我胳肢笑了那么几次,可能我的笑也不是为了配合你的伎俩的,而且为了对得起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而当我认定你所兜售的不过是一些打开电视“一分钱能听八段”的廉价笑料时,我会为我智商被侮辱、金钱被掠夺、时间被糟蹋而感到郁闷、纠结以至愤怒。对于有些观众来说,看《三枪》,就是这个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