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更多是习惯问题。
早期电影是没字幕的。国产电影自不必说,根本不带字幕。就算是在电视上放的译制片也都有配音——而且都是优秀的配音演员。《虎口脱险》、《意大利人在莫斯科的奇遇》早已封神,我印象最深的是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和正大剧场的《侠胆雄狮》。另外,为《米老鼠和唐老鸭》配音的李杨和董浩(大概是叫这个?)也很出名,李杨之前好像还是个希特勒配音专业户。
在我的记忆里,电影字幕的时代是伴随着录像带出现的,在录像带时代,外文片也好,港片也好,都会带字幕,原因也很简单,字幕比起配音来成本小太多了,字幕要翻译就可以,配音这东西就得要个配音班子,还得是专业级别的,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VCD和DVD时代。
我的电影启蒙年代基本是从录像带时期起,到VCD时代壮大,DVD时代达到顶峰的,看的带字幕的片子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习惯,题目中说大部分时间都是盯着字幕看,我没这感觉,字幕固然一直看,片子里的细节也没落下。后来开始上电影院看电影,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看字幕,反而不习惯银幕上的外国人说中文了。
我也看过几个配音片,怎么听怎么别扭,说实话现在的配音水平也无法和老一辈配音前辈相比——不过也许是心理作用。另外,泰坦尼克再往前一点儿的引进电影也看过配音版的,当年活儿糙,变成中文配音后音效有明显损失。
所以到现在,我都习惯看字幕
我深夜冲过来的唯一目的就是怒答此题,前面很多人讲汉字表义不表音还有方言那些,都属于本末倒置,因为有字幕而解决了这些问题,不是因为有这些问题而有了字幕。字幕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听力障碍人士。不知道列位是否看过美剧的字幕,不但有演员脚本字幕,连电话声,车轮声等也都有字幕,这点国内字幕届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虽然字幕有种种用途,但最直接的还是帮助听力障碍人士了解剧情。
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大约十一年前,我在某高校bbs的movie版担任bm。有网友发了个帖子,内容很简单,求那山,那人,那狗的字幕。当年我就问了和题主一样的一个问题,汉语电影为啥还要字幕?该网友回答道,对不起,我自幼失聪。看到了这个答案后,我为自己的自大和自私感到深深的自责,日积月累的理所当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变的自大了起来,不会为他人去考虑。前段时间国内外有新闻媒体报道,中国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理应有大量的残障人士,为什么我们在社会上几乎看不到他们?因为市政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者都从健全人也就是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能够上楼梯,过马路等等小事都看成理所当然,才每每出现这样的问题吧。
人微言轻,我也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这么多年,我就记住了那山那人那狗,还有那句汉语电影为啥还要字幕,提醒我要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