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几部库布里克的电影,随便说几方面吧。
1,摄影
这老小子本是摄影师出身,年轻轻不上课就拿个相机满大街拍照片赚钱——要知道,那年月可是胶片啊。(对他摄影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多图)
斯坦利•库布里克:光影捕手
后来拍电影,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超高的摄影水准。他拍片要求极为严格,在片场要精确操控一切细节,即便是不怎么样的《斯巴达克斯》,在拍摄期间有一场尸横遍野的戏,他让扮演尸体的群众演员每人拿个号码牌,从1排到几百,以此调整每一个人在画面中的位置。
拍摄《Barry Lyndon》,他搞到美国航天卫星上用的F0.7镜头,来拍摄这部完全用自然光打出来的古装片。可能有人会认为库布里克的电影没传说中那么厉害,但没有人会否认他在摄影上的水准。
2,反类型
众所周知,自《洛丽塔》之后,他从类型片导演摇身变成了反类型片导演。之前他尝试了黑色电影(杀手之吻),盗匪片(杀手),战争片(光荣之路)和史诗片(斯巴达克斯),然后他把所有类型都颠覆了一遍——当然,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想拍纯粹的类型片——他也确实做到了:从《2001星际漫游》以后,几乎所有的科幻片都有库布里克的影子。《全金属外壳》是越战片的巅峰。而所谓的反类型,一方面是反类型片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在视听语言上他也反传统,开拓新手法。比如《发条橙》的开场镜头,主人公完全不似好莱坞对邪派的打光,脸上没有大块的阴影,可是,所有观众都能感觉到这个人很邪恶。
3,技术
因为对技术细节的精准操控和领先时代的追求,他的电影常常能推动电影工业发展。
为了《2001:太空漫游》,他几乎修了一遍航天工程,这部电影也是科学漏洞最少的一部科幻片。就连太空船厕所门上的使用守则小牌子都是库布里克亲自写的,因为,他要求一切都要同真实的太空环境一样。而这部电影,也成为后世科幻片美术设计的母本——《星球大战》《异形》等片都承认受他影响。电影行业的模型布景设计技术就此登上一个新台阶。
可以称得上杰作的电影,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在初看的时候就觉得惊艳,等过了几年,阅历更深,再回头看,反而能发现一些当初的眼界水准看不到的东西。杰作如醇酒,回味无穷。
而库布里克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杰作。
拿大家都熟悉的2001举例。我初看时觉得它讲述的是人类与太空的关系,人类作为低等文明存在的意义,人类可能的进化方向,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和恐惧等等。科幻片拍到这地步,已经是惊采绝艳,前无古人。但日前回头再看,我又觉得它是披着科幻片外衣的一面镜子,把太空的大幕揭下,它讲述的是人类理性的觉醒,理性作为工具的力量和弊端,理性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改造,以及库布里克在每部作品中都试图阐述的观点:工具理性必将毁灭人类自身。
或许我几年后再看,又能看到新的东西。
而其他答主所说的,库布里克在摄影,构图,剪辑,配乐方面的才华,已不需再多提。只是在我浅薄的眼界里,每帧镜头都能被仔细琢磨的导演不多,如凤毛麟角,库布里克是一个。
库布里克在我心里是永远的大师,他的电影中传达的哲学思想,甚至比一些二流哲学家还要深邃。如果让我评选影史前三的导演,我只能选库布里克和黑泽明,第三位待定。库布里克在商业片的造诣上不如黑泽明,而黑泽明的艺术电影,在我看来不如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的电影为什么好,从电影理论上说不免流于形式,也很枯燥,只有在某一时刻理解(或者假装理解)了他电影中内敛的思想,才能一拍大腿,大叫一声:「电影怎么能拍得这么好!?」那一刻,真真如饮甘霖,醍醐灌顶。
本人总结下他的电影的特点:
1.几乎所有的库布里克电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漫游》、《闪灵》中有代替旁白的标题卡片。
2.库布里克的电影常常根据小说改编:《洛丽塔》、《杀手之吻》。
3.电影中常常出现子弹沿着长得有些夸张的墙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属外壳》(1987)、《2001:太空漫游》。
4.库布里克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灭绝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倾向。
5.对称的构图以及镜头的频繁拉伸。
6.电影中常常构造出三方冲突。
7.电影中常常有对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写。
8.在需要一串号码时,库布里克特别偏爱“114”:这串数字是《奇爱博士》中的解码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漫游》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厂号码。
9.所有的库布里克影片中总有一个场景是发生在浴室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