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非电子音乐专业、甚至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小的只能尽己所能回答这个问题。说过:“对于音乐,外行人应该只说喜欢与不喜欢,而不应评价好或者不好。”但对于噪音音乐相关问题,我在知乎上并没有看到有比较好的回答(反而很多答案都在不厌其烦的“教导”题主“噪声和乐音的意义是相对的”),所以我只能来说说我所知道的关于噪音音乐的一些东西。请通过噪音音乐史深入噪音音乐。题主可以去英文维基百科查看Noise Music (Noise music)以及所提到的噪音艺术家的个别字条,同时稍微参考一下这部纪录片音控社: 纪录片 People Who Do Noise。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噪音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涵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像Glitch(Glitch (music))和Drone(Drone music),诞生之初也被认为属于噪音音乐和实验音乐,但现在Glitch一般被算作电子音乐的子风格,Drone被归入简约音乐Minimal Music(Minimal music)。此外还有不少现代音乐流派都有以发出刺耳的声音为特征的分支,广义上也能含糊的算进噪音音乐,但是细分仍然属于他们的母流派(现代音乐各个流派互相融合,细分似乎也没啥意义),比如日本的Free Jazz以演奏声音吵闹如同“噪音”而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来听听其中的名盘集団投射 Mass Projection专辑,由高柳昌行的吉他和阿部薰的萨克斯合作完成,高柳昌行到40岁左右时干脆放下吉他,使用各种合成器和自制电子设备做起了纯粹的噪音音乐。
通过噪音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去听他们的作品。其实不少噪音音乐家从事这一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噪音听起来爽,所以想做出让人爽的噪音,既然初衷都如此,那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能让很多噪音爱好者都觉得爽的噪音音乐就是好的(这只是一个主观判定标准,甚至算不上标准,但可以综合下文的标准去评判,比如独特性)。还有一些大师的理念,比如日本噪音音乐的翘楚Merzbow当年开始做噪声音乐是因为一方面他年轻的时候听了太多音乐,听到最后觉得都没劲(据说他的唱片收藏量达到上万);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接触到了达达主义和一些心理学理论,所以他打算摧毁一切音乐形式,并且产生了使用噪音来表达自己的潜意识的想法。
Merzbow有句名言:“噪音和音乐的定义因人而异,如果噪音是指让人不舒服的声音的话,流行音乐对我而言就是噪音”。不过对这种抽象理论做评判,还是过于主观、玄乎、无法量化,音乐作品好不好,又不是看谁的理论玄乎、看谁语文学得好,所以该标准只是判定标准之一,无法单独使用。总之这里的关键即噪音音乐家是否有独特的创作理论,从他的作品中又是否能够领会到他的理念(说真的,这里玄乎的“领会”一方面要看创作者的水平,一方面还是还要看听者听得多不多)。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这一点可以自己多去搜那个特定噪音音乐家的理论著作、访谈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