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科特科本和他的音乐,其实就是一种痛苦的发泄,美国人称之为垃圾摇滚,这种发泄,正好契合了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所以他红了。而他红了以后,变得更加痛苦,因为经济公司非常了解他,要想压榨他的价值,就必须让他更痛苦,于是,他跟毒品,药物,麻醉剂,精神疾病等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自杀前的一系列形象宣传,都跟这些有关。也因此,很多人都觉得科特科本是被经济公司蓄意谋杀的。他的音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换个时代,也许一钱不值,摇滚就是这样的,就好像当年的崔健他们红遍全球,可是大部分90后都没听说过一样,那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
在我青春期时,我和很多人一样挺喜欢Nirvana,Guns n' Roses等一些摇滚乐队。听了他们每一首歌,看了每一场演唱会。背着他们的经典语录,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每一个喜欢Nirvana的人,敏感,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未来会改变世界。后来,生活轨迹被扭转过来,读书,工作,几乎忘了曾经是他们的歌迷,就这样十年过去了。不久前听一些老歌,再把他们翻出来听,Queen还能再听下去,Nirvana那粗糙,阴郁的音乐很难再引发什么好的情绪。
无论是在哪里,哪个时代,涅槃的歌总能给年轻人们一些启示,共鸣,以及力量——只不过当你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你恐怕正过得很糟糕。
没有谁的年轻,能一直听着清新的小情歌,无病呻吟的约炮民谣,以及动次打次的电流节奏声中轻松度过,总要有些人,有些歌,唱出些隐藏着的忧郁,颓废,极端,黑暗,以及向往。想想吧,低潮的时候能有歌,描述出你藏在心底的戾气,让自省更加透彻——良药苦口,莫过于此。
在科本生前,看过他演出的人,听着他唱片的人,往往认为他是一个斗士——与主流战斗,与传统战斗。而在他死后,他的过去被一点点挖掘和解析,人们开始心痛惋惜,听着他的作品,称之为误入凡尘的天使。我想他更像堕天使,在黑暗的成长中堕天,然后带着来自地狱的沉吟,往高空挥着翅膀飞去。他挑战天的规则,渴望太阳热烈的爱,却在获得涅槃之时,不堪光明的重负,殒身于半空的火海中。
我们很奇怪柯本为什么会对这个恶作剧记忆犹新,因为在我们记忆里,小时候干的坏事、“造的孽”数之不清。但是,假如把这件事和幸运联系在一起,会发现柯本自述的动机不是恶作剧有多么有趣,而是身处其中的他更像个正常的孩子。柯本的母亲Wendy曾告诉记者:当她看到7岁的Kurt在自家门前蹦来跳去,小手敲着挂在胸前的低音鼓、胡乱哼着披头士的歌时,她心里有多快乐。
他只是一个有点偏执过头的人,恰好具备了成名的各大要素,音乐也是好的,我欣赏一部分。其实一点都不喜欢他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绝望而幼稚,我说说而已,萝卜青菜的事。当然好音乐也太多了,不要过度神话一个人,就我而言,我反正是听两句nirvana就要赶快关掉的人,听多了真的不适,个人还是喜欢略健全一点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