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喜剧片有四个层次:一是笑中有尿,情节虽有笑点,但形式老套,段子粗俗,观众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如王晶的一些片;二是笑中有情,故事比较轻松,人物充满喜感,如冯小刚前期的贺岁片;三是笑中有泪,以自嘲的方式制造欢乐,内在却是奋斗史,如周星驰的电影;四是笑中有思,笑只是幌子,目的是进行讽刺和批判,如库斯图里卡。《独裁者》是介于第二与第四个层次之间,它的内容看似是粗俗的恶搞,其实是对“严肃”的调侃和对“权威”的挑战,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解构世界的不合理,其目的是获得观众的共鸣。但是由于它在讽刺政治的时候过于直白,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在境界上与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和罗伯特·奥特曼的《陆军移动外科医院》等片相比要差一些,后者都是通过隐喻来激发观众的思考
。
在我看来,《独裁者》最大的成就在于它的勇敢,好莱坞电影中拿政治或名人进行调侃的桥段并不少,但是像《独裁者》这样大张旗鼓的进行讽喻却也不多见。电影让奥巴马成为特工训练的靶子,让梅根·福克斯陪意大利总理睡觉,讨论克鲁尼是不是同性恋,讽刺美国是艾滋病的故乡,等等。这些段子虽是一笔带过,但通过对名流的调侃,满足了大众窥视心理,形成浓烈的快感。电影所虚构的国家瓦迪亚很明显指的就是利比亚(但是影片的灵感来自萨达姆的小说《扎巴赫与国王》,所以说它讽刺的也可能是伊拉克),而主人公阿拉迪恩的象征也就不言而喻了。要想把这样敏感的话题作为电影内容,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才气。喜剧片的优势就在这里,它可以通过夸张的方式来混淆视听,在真假难辨中制造笑料。情节是假的,但观众都希望它是真的,如果一旦有人执拗于它的真实时,它又会用喜剧片的概念进行金蝉脱壳。
《独裁者》虽然立意比较高,但仍然继承了前两部《波拉特》和《布鲁诺》中粗俗的黄色笑话,对男人的下半身和女人的上半身进行毫不掩饰的戏耍。独裁者虽然阅女无数,但竟然不会自慰,杂货店老板娘佐伊教他掌握了这门技艺,他就像发现了奇迹一样,感觉飞上了天。电影将阿拉迪恩享受的镜头与阿甘奔跑、格里芬飞跃扣篮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再配上Kelly Clarkson动听的爱情歌曲,对人类的自慰行为进行了夸张的赞颂。而阿拉迪恩手下的一个女保镖用巨大的乳房作为武器,就像中国古代将军拿的铜锤一样,能将人砸死,这是对“胸器”这个新词语最好的阐释。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闻名于世界影坛的一部大作。之所以把它称为传世之作,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多么高的成就(事实上我认为纳粹的政治宣传片,比如列尼·里芬施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在形式上也要比这部闹剧一般的影片要出色)。但是历史证明了,不管独裁者和战争狂怎样精心装扮自己,仍然逃不过正义的惩罚;正义和自由虽然有时看来十分幼稚可笑,但是仍然是人类世界的真理!
这部影片上映于1940年,纳粹已经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吞并波兰之后正在入侵法国。卓别林准备剧本就花了两年时间,如果他的速度在快一点,在38或者39年发表作品,取得的成就可能更大。但是瑕不掩玉,在当时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全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卓别林以一个电影人的良心,向战争狂人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正义必胜、纳粹必败。
据我所知当时美国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国内的纳粹主义团体和德国本部比起来嚣张程度不相上下,政府中的反共势力也对卓别林屡次展开“调查”,但是卓别林不为所动。事实上卓别林把自己的150万美元都投资到这部影片当中,采取了孤注一掷的手法。该片取得了极大的票房成功,但是却没有获得奥斯卡奖。
据称当时希特勒还看过这部片子,不知道这位真正的独裁者看过片子之后有何感想。当然在纳粹统治下的欧洲这部影片严格禁映,如果有人偷偷看估计多半要被盖世太保半夜拉出去枪毙。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如今所谓的超人和优越种族,已经被历史所唾弃,然而人们看到卓别林的影片,笑声依旧。
为什么卓别林这样一个住在美国的英国人,能够那样关心大西洋另一边的欧洲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西方人所说人权高于主权,可以说不是一句空话,不管政府的政策如何,人们对于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并不实行双重标准。尽管我国的政治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即便用我们自己并不完美的国内政治标准来衡量世界,仍然有很多国家离这个标准也差之千里,其中不乏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有一些国家,即使称之为流氓无赖也不为过。而另一些国家则对国内人民实行不亚于希特勒的残酷统治。这样的国家怎么办,相信美国和我们一样头疼。但是伊拉克侵略科威特,这样明显地违反国际法,理应受到严惩。很遗憾我们的人民在外交观念上还没有摆脱社会达尔文主义,一切以利益至上。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整个社会都只有这种声音,有点令人心寒,难道其他国家的人民没有自己的权利的吗?
我们在赞扬反纳粹英雄的时候,应该想到的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这样的英雄。有的人欠缺勇气,有的人欠缺能力,而最为悲哀的,可能是那些自认为什么都不欠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