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无忌、万谦、昭阳公主、万子衿、李佶,看着这一堆完全虚构的古人名字,以及“南朝”、“大漠”的架空历史设定,想必观众们很难与真实的历史勾连起来,不过如果我们换回原来的马甲——霍去病、卫青、平阳公主、卫子夫、李敢,再辅以(西)汉、匈奴的历史背景,那么,一幅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便已清晰可见。
前面那一堆马甲,正是荧屏上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风中奇缘》里的角色名,后面那一堆历史人物,则是小说《大漠谣》里的人物——如果读过小说,你会发现《风中奇缘》就是《大漠谣》,所有故事情节全都一样,而且剧集明显经过了修改,好抹去直接的历史印记。
《大漠谣》的作者就是《步步惊心》的作者,原著还是读者们熟悉的“古装玛丽苏”式言情小说,就是把一个出身低微的贫贱女子放入王孙贵族的“高尚”背景中,让小女子在诸多钻石王老五中纵横捭阖,进而收获一段不无伤感的爱情……这本书据说是“大汉情缘三部曲”的第一部,以一个匈奴“狼女”与霍去病的爱情为主线,俘虏了众多粉丝的芳心。在书中,霍去病与“狼女”历尽汉室宫廷的倾轧下,最终选择了爱情,私奔出境。
这下就引发了不少“大汉”粉丝的狂骂,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彪炳史册,好嘛,这下跟匈奴女郎私奔了,成了“叛国”的“汉奸”,这不是“抹黑民族英雄”么?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大漠谣》也只能在拍完后再改为《风中奇缘》重装登场。
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褚少孙补记《史记》时说他“病死”、“绝无后”,这是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可叹,这位年仅廿三岁的少年将军就此撒手人寰,名虽“去病”可还是“病死”,也让人唏嘘不已。霍去病之死的真相既是一个历史谜团,也给后世创作者留下了巨大的意淫空间。
就内地电视剧而言,女性已经越来越多地涉足创作的领域,在原著小说和剧本创作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开始染指男性擅长的历史题材。在《步步惊心》和《甄嬛传》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女编剧在历史背景中玩花活的能力:心术、猜忌、情仇,一场场撕逼大战的背后,女人和男人相比,是更会玩弄权术的高手。
唐人的新作《风中奇缘》便是改编自桐华的《大漠谣》,之前那部收视极高的《步步惊心》与《步步惊情》也都是由其原著改编。故事延续了之前皇城、后宫争斗的故事,但历史背景更为提前,在桐华的原著中,故事讲述的是狼女玉瑾和汉朝大将霍去病的故事,剧中却把汉朝的背景搬到了南北朝,这一方面是为了顾及横店影城的便利(地域上也从长安迁址南京),另一方面也更能照顾到剧中人物的风骨傲气。《风中奇缘》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这独特的历史背景,南北朝是古装剧中鲜有提到的朝代,然这个朝代的文化之丰富,人物之风流,实在是引人入胜、蔚为大观。
整部剧放在了胡族人对南朝虎视眈眈的格局下,几个主角的命运也与家国联系在一起,有人忍辱负重,有人故作狂狷,在如履薄冰的时代面临着重重的危机。但这部剧又不似历史剧那样掷地有声,搭了大戏台,唱得其实是儿女情长,贯穿剧中的主线就是一个三角恋情关系,莘月摇摆于富商莫循和大将军卫无忌之间,感情摇摆不定,这是一场创意十足的求爱大作战,每个人都极尽了君子之风,官二代与富二代围绕一个民女,整个过程创意百出,体现了女作家以及女编剧之细腻,她们在人物刻画方面卓见功力,既有文人雅士、教坊歌女,也有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剧中最吸引人的场景,是莘月的落玉坊,她与田蕊妮扮演的红姑无疑是最佳拍档,如两个活宝,很自然地将观众逗乐。
《风中奇缘》中透着那个年代的雅文化,花草、药、丝绸、香粉,气味参与了角色塑造以及叙事的过程,这种极其细致入围的考虑,证明了该剧主创的良苦用心。在建筑、服饰、饮食、礼仪甚至歌舞编排上也尽量还原那个年代的风貌。其实除了该剧开始以阿拉斯加冒充的“狼兄”以及群狼出动时略显寒酸的特效外,其他部分的完成度都颇高,在大多数场景的构思中都体现了了唐人一贯坚持的精品路线。
陈法拉扮演的秦湘有一种古典尊贵的气质,而彭于晏扮演的卫无忌也有那个年代的名将风采,再加上胡歌演绎的儒商,以及刘诗诗这样机敏、聪慧而又率真的女子,令整部剧成为一出浪漫而有风骨的风流梦。在唐人公司多年的磨合下,导演、编剧和这群演员之间的默契度越来越高,每个人都能在角色上给与更好的想象和呈现,这也让《风中奇缘》就完成度方面达到颇高的水准。但总体而言,对历史的演绎更多成都上只是一个人物栖身的背景,这部剧骨子里讲述的,仍然还是一个言情风格的,带一些青春偶像气质的爱情故事。
喜欢《风中奇缘》中的饰演卫无忌的彭于晏和刘诗诗饰演的莘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