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高低贵贱的本身就带有着强烈的歧视色彩。把歧视延伸到艺术上,只能说是一种悲哀。敢问,音乐从何而来?为谁服务?恐怕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从人的思维中来,服务于人的需求。只是喜好的不同带来了人们不同的选择。你爱喝咖啡听爵士乐,他爱吃大蒜听有脏话的说唱;你喜欢穿着讲究去听交响乐,他就喜欢听街头卖艺的艺人演唱。敢问你们谁高谁低谁贵谁贱?既然人与人都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那因你而生、为你服务的音乐又有何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你的选择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有无高低贵贱之分,稍不注意就容易带入歧视问题,不如粗暴点说:从市场说,可以看价格。同样都是音乐会(演唱会),票价多少钱?那么,10年之后呢?这音乐还能开音乐演唱会吗?50年后呢?100年之后呢?又能卖多少钱的票价呢?听众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辩解能力。是不懂音乐大众说好听就好听,这段时间流行什么听什么;还是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有自己的喜好,不仅觉得好,还能说出好在哪的呢?私以为,某段时间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但能经得起时间筛选的,大部分都错不了。少年时期听别人说零点是“中国摇滚第一把”,长大后又听别人说汪峰是“中国摇滚第一把哎…电影有经典有烂片,品味有俗气有高雅,音乐为何不可分个高低?刀架在脖子上我也没办法说迷墙和飞得更好不分高低。
当然有。贵贱,过时了的概念,就不赘述了。老说「音乐不分高低」的人除了那帮认为大俗即大雅,别人讨论稍微高雅一点的东西就认为是装逼的人之外,多半是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这个观点。因为听音乐的确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品味都不尽相同,说到底自己喜欢就好。拿炒菜来打比方,音乐达到一种和谐,产生出可听性是很简单的事,就像一道最简单的蕃茄炒鸡蛋一样;只不过我们还可以做出别的很多菜出来。总会有人闲不住,总会有人想尝试新的方式,因而音乐得以变化发展延续下来,并且分化出各种各样的风格;这就好比清汤寡水的小菜豆腐固然好吃,但是让你天天吃你受得了吗?要我说,这些人可能和关乎本问题的那些争吵风格高低的人有重迭,虽然很多都是偏见,但是也许这些争吵也为一些风格的融合转变带来了一丝推动。针对普通听众来说的。音乐要分高低,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相对来讲越细化的问题越容易区分。比如说Chopin的《Nocturne Op.9,No.2》在和声语言上比Dave Brubeck的名曲《Take Five》更丰富,不过后者的节奏与律动比前者更多变。但是两首曲子都没有必要相互之间照猫画虎。Chopin的这首夜曲为了表现一种舒缓略带哀伤的情绪,用了相对慢的速度,12/8的舞曲性的拍子,左手伴以一拍一个分解和弦,右手绵长跳跃的旋律,这些都非常恰巧地表现了他想要的情感。并且结构相对紧凑,多个小高潮过后再在结尾来一个最高的高潮,随后释放这种能量相对轻缓地结尾;你们也知道如果朗诵《再别康桥》,最后肯定会是慢慢地说出那句「不带走一片云彩」,而非朗诵《义勇军进行曲》一样一定要有个强的收尾。而Dave Brubeck这首《Take Five》更多旨在表现一种活泼生动的形象,因此速度自然要更快一些,旋律更加跳跃,节奏丰富。这种音乐形象是不可能用Chopin的那些手法展现出来的,并且这首《Take Five》前面还是用的不平衡的5/4拍。考虑到爵士乐「玩」的本质,本身也需要个件乐器的solo展现出更丰富的节奏语言。仔细听下中间部分鼓的solo,钢琴基本上一直在循环主题的动机。这时候你可以说这里的钢琴不像夜曲那样自由多变,但那是因为此时它需要在鼓换着花样打的时候稳定住音乐基本的律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