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刚一这个父亲形象是伟大的,他的性格有点冷也有点酷,他儿子跟他一个德行,俩个冷酷男人之间缺乏一个女人做调和剂——刚一的妻子,建一的母亲,出现问题合情合理,由此也可见一个家庭之中女人的重要。刚一是孤独的,然而并不是冷漠的,他是那样的深爱着自己儿子,为了说服李彬主任让他去监狱给李加民拍戏,高仓健在自带的DV镜头前抽泣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久久都不能挥去。其实根本不用听他在说什么,根本不需要邱林拿着本子做蹩脚的翻译,高仓健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内疚、急切、悲伤、痛苦的复杂情绪已经胜过一切言
影片在结构上可谓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虽然缺乏新意却也是很经典的结构模式。前十分钟,几个干净的镜头切换,加上演员的台词辅助,电影简洁明了的交代了故事背景。十分钟之后,高仓健已经在飞往中国——“千里走单骑”的路上了。到了中国高仓健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好像关公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不但孤立无助而且困难重重。
先是李加民出了问题,他因为别人拿他私生子扬扬的事戏虐他而伤人,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在牢里“好好改造,过年回家”呢,建一危在旦夕,哪里还等的了三年。再是蒋雯作为翻译不肯帮忙了,邱林倒是很热情,只是他的日语实在是蹩脚的可以。好不容易可以去监狱拍了,李加民却因为情绪不好,演不了了。这个时候要打住一下,因为日本父亲这个人物发生了质变,他在李加民这对父子的关系上对自己和儿子的感情上有了新认识,于是拍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找到李加民的私生子扬扬。扬扬找到了,却不肯来,然而高仓健已经在和扬扬独处的那个夜晚,找到了他所要寻回的父子之爱,他还是孤独的,只是这孤独已经不再是他的精神枷锁了,他释然了。回监狱的路上,得到了建一已经逝世的消息,这时离影片结束还有十分钟左右,其实电影已经结束了,甚至可以说,在扬扬吹哨子为高仓健送行的那一刹那,“千里走单骑”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只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余音。
高仓健在中国和日本方面保持联系的方式是他儿媳的来电,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高田理惠每次打电话给高仓健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天台上,我猜是医院的天台。然而有一次例外,那就是最后一次,传来建一逝世消息的那一次,那次是在家里。
从表面上看,电影是讲了一个日本老男人为了中国傩戏“千里走单骑”而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年迈的父亲为了帮助儿子实现心愿,为了消解父子多年的隔膜,为了揭开面具卸去父子彼此身上的孤独枷锁而走的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正是影片的感人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交通非常发达。“千里走单骑”的“千里”是要大打折扣的,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离得很近,高仓健来去都是坐飞机,就算到了云南乡村,再不济也有拖拉机,虽然经常半路熄火,但总比徒步强。由此可见电影的重点即不在距离也不再在交通工具上。“千里走单骑”的重点在一个“单”字,简而概之,就是孤独的人为了不再孤独而孤独的前行。
高仓健饰演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当然主要是张艺谋那一代,保守估计我们这一代不在其列。像我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懒于功课和孤陋寡闻,在《千里走单骑》以前就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事后补看情绪、意义都大不同了。
既然本片号称是为演员量身定做的电影,最起码的一点,影片应该贴近演员一贯的屏幕气质。那么我们就要问,电影里的父亲形象是高仓健的经典形象吗?答案还是那一套:“表面上不是,骨子里其实是,而且很是。”高仓健接演这部电影时已经73岁了,影片一开头,海边那场戏,我就觉得这个老男人很有型,一个老男人有型当然不是因为他老的有型,而是意味着他一直很有型老了还是这么有型!这正是高仓健的魅力。
遇到困难,勇敢的人会直面它然后解决它。高仓健这么酷,在以前的电影里没少用拳脚解决困难,但是这一次,他却是凭着帮儿子实现心愿的信念,对儿子的感情,一路披荆斩棘前行的,有没有拳脚管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最后看到的不止是父子间隔膜的消逝还有孤独人的自我救赎。
如果我没有记错,建一在影片中没有露过面。这当然是别有深意的,建一喜欢傩戏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戏的演员演出时都带着面具,通过高田理惠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建一是一个生性孤僻、自我封闭的人,他总是把自己深深地包裹起来。这种性格的养成是父子间长期隔阂造成的,还是性格导致了父子间长期隔膜,我看互有影响。人都有着自己的本来面目,理想社会里,面具只能是游戏时的道具。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面具”这东西你有我也有,大家就这样左顾右盼、“面面相觑”,“面具”已经日益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了。然而总有人不要,总有人要抗拒,总有人要为了不孤独而孤独的前行!我愿同他们一起。
这是我观《千里走单骑》感动之余的一点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