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一部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这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特殊的时代背景,浓厚的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剧中朱先生对传统道德的坚守,白嘉轩勤劳与自私,鹿子霖望子成龙,白孝文情感波折,白灵投奔革命,黑娃被迫为匪,鹿兆鹏追求理想,鹿兆海舍生无义,演绎了两个家庭不同子孙,曲折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大革命洪流不息,日寇入侵危机四伏,三年内战社会动荡,白鹿原风云变幻,古老的土地在阵痛中颤栗……《白鹿原》所着力揭示的“民族秘史”,就是民族文化渊源的水下冰山。而“仁义白鹿村”恰恰带有浓郁的“礼义之邦”的象征意味。对白、鹿家族来说,“仁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家庭纲纪,不仅是白嘉轩的人生信条和立身行事之本,更是其家庭存在和延续的生命力之源,一种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
作家也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而予以正面张扬的。 对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叙述和张扬,主要是通过对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这种文化人格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白嘉轩、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渐清晰浮现的过程。也可以说,作家在对这些艺术对象的精神世界的揭秘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种对圣贤文化及其圣贤文化所造就的理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白鹿原是讲述了一代人的生老病死,一个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确实能称的上是一部史诗巨著。白鹿精魂,永存。
《白鹿原》通过象征艺术手段的运用,造成所反映的事物在内涵上的某种不确定性和表达上的含蓄化,从而给读者带来感觉上的多义性、丰富性,小说中的“白鹿”就是一个支撑全书构思和点明全书义旨的具有象征意味和隐喻性质的意象。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实际上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白鹿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理想的象征。仿佛只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却又实实在在是白鹿原人祖祖辈辈的精神寄托和世世代代的生命企盼。白鹿,是白鹿原的创世主,是白鹿原的精魂,更是白鹿原人“命运”的主宰,永恒的梦。传统的农耕文化理想就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理想,就是农民的以土地为依托的“桃花源”式的传统理想。
小说中通过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着意颂扬了一种独特的、体现了优秀民族传统的人格精神,而“白鹿”就是这种崇高人格和文化精粹的化身。朱先生清高儒雅,洞察时世,预言未来,他身上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身的仙风傲骨;白灵天真、纯朴,圣洁无比,他们似乎都是白鹿的化身。与白鹿相对的另一个象征意象“白狼”,则是非人道的、劣根性的象征,它还代表着动乱、灾难、凶象和死亡。无论白鹿和白狼,小说都是以虚幻、诡秘、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或幻象中,是人们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物”,因而只能是一个象征的符号。也许正是一部这样的巨著才更让观众有回味或者思考的空间,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剧中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很上心的,比如最经典的人物白嘉轩,作为电影中的魂魄,白嘉轩的处事手法既个人化,也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就像文化传递的一个磨坊。从电影开始,白嘉轩代表的就是传统文化,遭遇的处境一直是被破坏和动摇。他是一个抗争者,而他的职务就是守摊子。他们的地就在那里放着,不管什么皇帝,他都得遵循祖先的那一套,这里面包含文化和伦理的传承。即使他把皇帝杀了又怎么样,他还是具体的那个人,他对祖先的感觉仍然未变。
从宏大的角度来讲,个人之间会发生冲突,这可能源于天然的生命力。他的素质不低,邻人却处处挑战他的权威,这种举动将为白嘉轩苦心营造的次序带来动摇和破坏,又比如田小娥:剧中融化了田死后的作祟,但没有回避她生前的情欲,甚至底线在哪也成了一个话题。而女人在(白鹿原)里其实是土地的另一种形式。田小娥作为这样一个象征,她的质感非常重要---就是有没有这样的魅力,有没有天生乱性的东西打破一切。她拒绝深刻,从这一点上反倒捕获了田小娥身上最根本的东西。其实我还是比较同情田小娥的,她人真的很好,只是生活的年代不对,没有享受到她本该有的公平。还有黑娃,小时候的黑娃,受够了苦,也受够了被白孝文的冷眼,这也造就了黑娃一生不甘被奴役的性格。总的来说白鹿原最吸引我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刻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