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没有铁道游击队观看背景的普通青年(比如我),你在影片初始的感觉会是剧情动机不明。”飞虎队“要搞事,但抗日背景等基本是从语境中透露出来的,而非有整体交代。所以我并没看出飞虎队要搞事背后有什么大动机。可以理解,毕竟是喜剧片,说得太沉重了影响观感。但是,每一个独立剧情事件的动机都是明确的,只要忽略第一个事件的动机,后面所有事件的动机都是完备的。电影语言层面,人物出场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片尾式定格介绍过得非常快,
只起到介绍新关键人物出场的作用,角色的名字也很少有存在感,除去马原、二嫂和范老板外(可能有我粉丝滤镜在)。海报色的抽象化策略也用于开场和最后炸桥以前范老板提出方案时的虚拟战斗场面中,有效省钱又区分了虚拟和真实,这一策略可以称得上巧妙有趣。动作片看得不多,打斗戏不评高低,但我看动作片时较爱注意的是动作与动作间较微妙的“赶巧”所制造的戏剧效果。打戏很多,审美未疲劳,这种戏剧效果不少,尤其是偷炸药包那一段,看得还是很高兴的。至于本片的喜剧性,我更愿意去忽略人物的立体程度来评判。也就是说,将人物作为剧情的附庸,而非剧情作为人物特点的附庸。这是两种不同的剧情编织策略,虽然大多喜剧会选择后一种,因为这样对观众而言,剧情好似可预测,但真正的剧情发展却和观众预测完全不同,由于每一步剧情都会介绍新的角色特点。
闪光之一,是程耳在用银幕上“并不存在的内容”去叙事。
故事中几乎所有最动人的一刻,都在镜头外。
叙事上敢这么留白,还是非常大胆,非常执拗。
我还是挺佩服华谊兄弟和英皇电影,我不是投资人,无法完全还原他们的决策过程,导演和投资人,挺决绝的勇气,有各自的坚持,佩服。打个比方,就像给你一个拼图,打散了,然后只让你挑有限的几块,摘出来。然后经过“刻意”地摆放,最终让人看到了整幅完全拼成后画面的整个幻影。闪光之二,是角色的厚度,在狭小局促的时空里,居然一一都立住了。《罗曼蒂克》中绝大部分有台词的角色,我没具体数,十几个近二十是有了。
一个大概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能做到这一点,请问,2016年的国产电影,哪一部真正做到了?角色立住了,才能说表演吧。闪光之三,是全片的形式感。这个被人说“迷影”,被人说“借鉴”,比如明显《教父》等经典段落的互文关系等等。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其实就是国产电影丧失已久的形式感。因为有时候,形式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你可以说这个片子,整体上“装”的是不是有点过了。而我说,要么这是自带的天赋,要么这本来就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基本教养。程耳和徐浩峰自带“形式感”、“仪式感”出场的这种导演,是电影本来应有的基本素质来的。
本片刚开始电影没有介绍清楚摆渡人的具体作用,梁朝伟扮演的主人公名字叫陈末,我一听就知道又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鸡汤电影套路。梁朝伟和金城武两大帅哥型男坐镇本来我心很定,但是后来突然杀出了教主夫人AB杨颖后感觉心拔凉拔凉的,知道可能是烂片。随后陈末喜欢的女生一脸性冷淡脸的杜鹃扮演的何木子出现后加上经典的粤语老歌让我想起了烂片《港囧》,我基本确定烂片又来辣眼睛捣糨糊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摆渡人我理解的其实就是帮助那些有心结的人重新振作回归正常生活的人。
这既不是柏阿姨帮忙调解,也不是你家出事后小宣来采访,更不是万峰在电台里恨铁不成钢的骂你。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劝解式的心里干预。包括主人公陈末自己其实也有心结自己解不开,传说中的医者不能自医。故事通过陈末帮助几个人物开解心结表达了人生很多执念是没有必要的,人生要向前看没有尽头只有路口。选择对了下一个路口前面就是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