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都深埋了哪些谜旨?其实这也并不难探解,我认为最关键的结扣就在“一步之遥”、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和《红楼梦》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太虚幻境对联之上联,影片加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亦真”)这几句“谜语”中。“一步之遥”,
表面上的意思是差不多或就差一点儿,好像是区别不大,彼此彼此、无所谓。但其内里的意思则是指虽然就差一点儿,却会有完全不同的境域或命运,因此好像世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必然性,都是相对的、偶然的、可变的,进而其更深层的意思则意味着人生的无常、荒诞和反讽。莎翁的名句,过去的翻译是:是生存还是毁灭?影片把它改译为:是这么着还是那么着,意思是: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也是相对和无所谓的意思。“无所谓”,就是无意义、虚无,也就是荒诞。“假作真时真亦假”也一样,也是说真与假是可变的、可互换的,是无常的、不确定的,可确定的则是“区别真与假”这件事的无意义、无聊和荒诞,因此,三者共同的意思都指向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故而,人的生存与命运的荒诞性才是此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谜底,它可形象地用“一步之遥”来概括——即荒诞与非荒诞、意义与无意义只有很短的距离,它们即此即彼、亦亦此亦彼,无所谓。其实这一哲思哲理并不新鲜,但却是西方现代哲学以来的主要遗产,当然也是大智慧的透彻之见。我国的《红楼梦》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达到了这样的哲思高度。客观地看,这样的认识直到今天也不失它的深刻、透彻和睿智性。它无疑使这部电影有了不同寻常的内核和底蕴,拥有了“谜题性”或哲理影片的品格。
姜文精心打造四年的贺岁大片《一步之遥》仍然保持了他此前的电影风格和品质:风格化的商业片、哲理片和荒诞娱乐片相融合类型,有人称之为“谜题电影”,也有道理,即它表面上是华美且浮浅的,
而其内里则包含着很多玄机、所指,像中国旧时灯节上的灯谜一样,需要去猜解。这样的作品其实是不多见的,在文学上恐怕只有一部《红楼梦》算得上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吧。因此,作为谜语一般的电影,在中国姜文恐怕是个特例了。我们权且称之为“姜文电影”。其最突出的特色是:炫技、夸张、浪漫的形式和复杂的政治和人生的暗喻、影射相结合。因此,一般人要想欣赏姜文电影,首先应该懂得它是一种特殊的“类型片”,你应抱着去猜谜的兴趣、期待,还有足够的耐心和不怕麻烦的心理才行。
《一步之遥》的主要缺憾在于:故事的讲述在总体把握上不够自觉、有机,违背了一般情节剧的戏剧性结构和叙事逻辑,
议论多、对话多,情节演进的节奏拖沓、缓慢,这尤其表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有了明显的好转,使观众基本上能够“入戏”。但即使如此,仍不影响它是一部姜文份儿十足的优秀电影作品,我想在目下的中国电影界,能拍出这样的优秀之作,舍姜文而也恐再无他人。因此,与其刻意贬它,不如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它作出客观的分析、解释更为适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