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语》翻拍自大师卓别林的名作《寻子遇仙记》,英文名都是<The Kid>。出于好奇心理,昨天下载了《寻子遇仙记》来看。第一次看黑白默片,感觉与想象中很不一样。片中对比鲜明的黑白色调制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卓别林的形象倒是一如想像,小胡子,燕尾服,八字步,文明棍,细碎有致的肢体动作和略显夸张面部表情。可能已经被各种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的现代电影技术以及各种声色光影的浸染给惯坏了,对于这部默片时代的杰作,
我不是十分适应,甚至有种看恐怖片的感觉。这令我十分惭愧,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都说这是一部天才作品。虽然看的时候觉得很诡异,但我还是觉得电影中的小男孩十分可爱、惹人生怜,卓别林与小男孩之间的父子情也非常感人,小男孩做饼、父子俩分饼,砸玻璃,打架,看病,父子分离、重逢等等N段戏实在是经典,或者干脆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全部都是经典,全部令人过目难忘。我决定发完这篇日志后再坚持去看一遍,希望能够及早适应这种早期电影的特殊氛围,体会到默片的魅力。相比之下,《流星语》“好”看很多。卓别林说《寻子遇仙记》是一部令人微笑的电影,或者,令人哭泣。而《流星语》同样是如此。这可能是所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共同特点,——那种对小人物捉襟见肘却又保持乐观的生活的自嘲能让人会心一笑,也能让人从心底涌上泪来,这种泪水既是同情,也是自怜。
贫民窟有贫民窟的生活逻辑,这种逻辑本身带着浓重的悲剧氛围,刻意的喜剧化处理使人们在疯狂大笑之后,愈感其悲。这一点在《寻子遇仙记》中比较突出,这可能和卓别林一贯的手法以及其本身的默片性质决定的吧。而这两部电影除了写小人物的生活外,还重点写了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一个三十多岁的打散工的男人和一个四岁的孩子,这种在穷苦生活中相依为命却又互相支持从不怨天尤人的感情实在让人动容。比起《流星语》来,《寻子遇仙记》的结局还能好一些,
起码卓别林又见到了自己日夜想念的孩子,而《流星语》……也许这是导演刻意的设计,电影戛然而止于送走明仔后阿荣落寞而又故作潇洒的背影之中,但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 我知道阿荣以后一定还能再见到明仔,知道明仔一定还会回来见阿荣,但毕竟这场分离毕竟使一切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明仔以后再也不属于阿荣了,他回到了法律意义上的家庭之中。自然,以后父子俩再也不用再在警察和所谓的福利官员的追捕中生活,明仔也能去读好学校,有好前程,但是,失去亲人比穷还要痛苦,这是电影中所有人都已经深深领悟到的道理啊。
活的困苦贫瘠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容不得我们去过多的哭泣和难过,即使再困苦,我们也要活下去不是吗? 哥哥在里面和小孩相依为命的一幕幕,温馨多过于悲伤。孩子的眼睛中满满的是希望,是对哥哥的依恋和爱。如朋友般的相处。 一句“阿荣,你回来了。”在他口中出来是多么不同的效果,那种温馨的让人悲伤,悲伤的让人幸福的感觉,使我们生活的主题曲啊。 虽说这是从卓别林《the kid》改编而来,我很小的时候看过原版电影,但是我觉得张导拍的这部电影更加让我难忘,卓别林的太落寞了,这个却不失温情。
这也是我看过狄龙唯一一部文艺片,这里的他显得更加真实,演技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个唠叨的经常,一个有人性的警官。 片中,兰姐死去后,他和哥哥在喝酒,然后对着哥哥说:“世界上如果有多几个你这样的人,那就没有那么多人自杀了。”这句话让人听着伤感。朋友对我说,我们这个社会,容不下天使,所以哥哥走了。狄龙也因这部片子得到了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