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这是一场新奇的观影历程,克里斯托弗·诺兰用独特的手法引领我们穿越彩色、黑白的交织,让我们如身为主角一般的感觉走完了一段非凡的光影之旅。
当电影开始枪声结束,莱纳从梦中醒来,一句:“我在哪里?”,我们也混乱不解的进入其中,黑白的回忆作为注解,彩色的现实一点点为我们呈现故事的始末,我们同莱纳一样也靠着纹身,字条,过往的回忆,获得相同的线索与信息,得到了莱纳的记忆状态,最终随着莱纳的经历、累积、选择的线索,我们也得知了一个我们认为是真相的结局:“泰德最后的话是真实的,而莱纳的妻子是他自己为其注射药物过量致死的,且莱纳不愿意记住这一事实,不想将杀死妻子的痛苦留在记忆之中,因此不断地给自己制造一个约翰·G的凶手来追杀。”相信这是大部分观众得到的结局与真相,是直观线索最多,指向最多的结果。
但我有表示过我们看《记忆碎片》时,因为这独特的方法,使我们和莱纳一样也有这种失忆症,获得了这种状态,很多线索、信息都要靠我们自己去选择,选择到底谁可信、谁说慌,选择我们自己想要去相信使我们不会混乱的,选择对我们所认为结局有利、相关的信息。而这一切如果不同的选择得到的结果会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除了故事的非凡叙述方法外另一出彩的安排:开放式的结局。
就像莱纳只记住自己想记的,记住对自己有利的,而我们在选择过程中也会丢掉其他相悖的线索,完全不去想他,因为他们会使我们陷入混乱,但这些丢掉的其实也一样可以组成结局、真相
。
莱纳到底在这种状态生活了多久呢?杀了多少人呢?这没有相关线索;泰德到底是不是警察呢?说的都是不是实话?以前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在帮助莱纳,没有有力确凿的证据;是否真有凶手入室作案致使莱纳记忆破碎?仅凭那些没有其他相关证据证实的警方资料不够有力;甚至他到底有没有妻子,爱不爱她,是不是保险公司的调查员等等一切都没有什么直接、具体的证实,都是我们自己从模糊的语言,文字中得到的,如果莱纳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编织成萨米,那么就同理可以编织出其他的故事,况且如果萨米的经历都是莱纳自己的,那么他在受伤后是怎么记住的这一切?他的缺失记忆的毛病是不是有段介于心理与生理的存在,我们都不能明确得知,所以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一条线——莱纳的驱动力,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如此我们可以将以前都推翻,将那段结局丢弃,从新选择后,就可以得出另一段结局。
《失忆》这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仅耗资500万美元,在挥金如土的好莱坞绝对属于小成本制作,然而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却被很多影迷奉为CULT经典,导演诺兰也评此片一飞冲天,被广大观众特别是投资人认知,逐渐跻身好莱坞主流影界,并在5年后得到了重拍经典漫画蝙蝠侠的机会,从而真正登堂入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片导演。可见,《失忆》这部佳片对于诺兰事业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我们从影片结构这一角度来看一看,我搜索了国内外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甚至说追捧也一点不为过,而在这部电影拥趸谈到他们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时,也都不约而同的说到了影片精妙的结构,业界也普遍认为,《失忆》这部影片的架构方式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