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即:菩提祖师问悟空要学什么法术,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最后祖师恼了,打了悟空脑袋三下,撇下大家走了。
大家都以为悟空惹怒了祖师,没想到半夜里,悟空偷偷潜入祖师房中,祖师却开始传授真正的法术……
故事情节出现在《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原文是这样写的:
(菩提祖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然而,悟空早已洞穿一切:
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于是,悟空三更摸入祖师房中,道出来意,祖师嘿嘿一笑:
(祖师)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
看起来,菩提祖师打了悟空三下脑袋,就是让他三更去找自己。不过,真的是这样吗?咱不妨来看看,作者吴承恩是怎么构思出这个情节的。
其实,敲打三下这个梗是从《坛经》里化用来的,而最初的主角,是禅宗五祖弘忍与六祖惠能。话说,惠能一时兴起,做了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被五祖弘忍看到了。弘忍知道他很有慧根,但惠能一向被人瞧不起,怕当面教他会惹麻烦。于是,就想办法,制造单独和惠能在一起的机会。
惠能的主要工作是舂米(谷子去壳)。于是,五祖就找个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惠能工作的地方——碓坊。五祖仔细观察,确定四下无人之后,和惠能展开了“神对话”。
五祖:米熟也未?惠能: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然后,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大彻大悟了。
相对而言,五祖还是比较地道的,人家敲打的是碓,而不是脑袋。而西游记里,菩提祖师直接就敲打悟空脑袋了(此处有虐待动物的嫌疑)。
那么,五祖和六祖惠能的“神对话”到底是啥意思呢?咱不妨这么来理解。
惠能既然能写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么牛的偈子来,必然是对佛法有一定理解的。但是,毕竟自己的体悟没有老师父指导,可能体悟的层次比较浅,体悟的东西不全面。所以,就需要老师父来帮帮忙,“筛”者,师也,把那些粗劣的东西“筛”去,剩下的就是精华了。
五祖也很聪明,知道惠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让他三鼓悄悄来找自己,自己给他单独讲《金刚经》。
《西游记》化用了《坛经》里六祖惠能悟道的故事,用的十分巧妙。
巧合的是,《坛经》里六祖猜到五祖的提示之后,悟道了;《西游记》里,悟空猜到菩提祖师的暗示之后,也学到了真正的法术。
《西游记》可深着呢,吴承恩学富五车,这些禅宗的典故,自然是信手拈来。
关注“依他起”,每日一禅。
原创不易,还请多多支持!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教孙悟空法术的应该是菩提祖师还是须菩提祖师。通过樵夫的回答我们可以得知,教孙悟空法术的应该是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按照孙悟空的理解,那就是半夜三更到处菩提祖师的房子里面来走后门偷着学习法术。
原文当中是这样的,须菩提祖师问孙悟空要学哪些有关道家的学问,有的是算卦的,有的是求雨的,当然还有一门是采阴补阳的。只是孙悟空全都摇头不学。孙悟空想学的是能够长生的法术。
在这里还必须说清楚一个问题,36般变化和72般变化,并不是说多的就好。按照当时的法术,36般变化是按照36天罡来说,72般变化是按照72地煞来说。所以修行的法门不同,并不是说数字多就证明法术更高一筹。
孙悟空是何等聪明之人,完全理解须菩提祖师的意思,即使不理解,按照这种说法说,也会让须菩提祖师高兴半天的,当然如来所幻化的须菩提祖师是早已定好的大计,根本不可能更改。
看了好多遍的西游记,这块我最熟悉啦。其实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其实是菩提祖师。孙悟空去找菩提祖师学本领,在他头上敲了三下是告诉孙悟空晚上三更时刻到后门去学艺。
这个头上敲三下的由来还是有点意思呢。为什么会敲三下?其实是这样的。孙悟空从花果山离开,翻山越岭到很远很远的天外仙宗去学艺。刚去的时候盘坐念经他不听话,总是动弹不好好念经。
后来师父想教他各种水中捞月武功,还有谈禅打坐等等,悟空都不喜欢,因为他嫌弃不能长生不老,之后菩提祖师生了气,说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不听话,之后就敲了他的头部三下子,随后菩提祖师看了一眼天空,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以为是在骂他呢,没想到是有深意的。
到了晚上三更的时候,悟空就去找师父去学艺了。之后悟空就学成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长生不老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