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奔着金星去的,却被赵立新“魔力的声线和精神深度”所征服。链接中的评价很中肯,很专业。但我要补充一点儿观影结晶:越是用冰山式的理性思维作为根基去分析棉花糖式的感性生活时,冰山是会崩裂的。但还好,这只是个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真实的事例是这样的:哲学家康德在偶然邂逅了一位来柯尼斯堡旅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还好他没有继续论证下去。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军官,身体不佳,所以不能上前线,在家研究矿物。 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可是孩子渐渐长大,为了孩子成为更好的人,父母开始争夺孩子的教育权,父亲决定把孩子送往城里读 书,上师范大学,成为一名老师,母亲决定选择自己的教育方式,听孩子的意见,所以两人执拗争斗了很 久。 母亲决定说:“孩子不是你的,你其实是一个绿帽小王八。” 可以说非常晴天霹雳了。 因为妻子劳拉,通过否认孩子是父亲的,达到收回孩子教育权的目的。 毕竟那是1887年,没有办法验明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所以父亲一瞬间苍老了很多。 父亲本来就缺爱,又联想到自己出生是一个早产儿,父母并不想要孩子来到世界,自己本不该出现,所以 从小忽略自己,姐姐总是欺压自己,因为爱情,所以自己被戏耍的狼狈不堪,患上了长达十年的忧郁。
一直很喜欢斯特林堡,但是跟可以与他并称“北欧话剧双星”的易卜生相比,斯特林堡的话剧在中国的演 出还是少了很多。这一次听说赵立新导演的《父亲》要在北京和上海演出,计划一定要去看一看,无奈在 北京的演出时间跟我去日本的旅行计划相冲突。本来想放弃,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上海的朋友听说,我对《父亲》非常感兴趣之后帮我要到了两张票,我就直接换了从大阪到上海的机票,有幸看到了6日晚上的演出。话剧艺术,我认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看文学家的剧本,另一部分要看演员的表演。我们已经习惯了但从剧本来欣赏话剧艺术,但是如果能多去几次线下,看一看老戏骨们演的话剧,就会发现艺术殿堂的新大门。(话说我来北京已经三年了,年年抢《茶馆》和《雷雨》的票,年年抢不到……)话剧《父亲》的一开头,就是勤务兵和女仆在阴森黑暗之中如野兽般的撕扯,这个文字是表现不出来的, 但是看现场表演一下子气氛就出来了,奠定了整个话剧压抑中疯狂的基调。至于演员演技的加分项就不用说了,我觉得这个微博说的就挺好的。看到一半多的时候就会发现,演员的表演、气氛的营造,真的是一部作品的再创作。对于上尉夫人——罗拉这个形象的塑造,跟作者斯特林堡的创作是有出入的。这里就需要详细解释一下斯特林堡对于女性和女权运动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易卜生是女权运动的旗帜性人物,《玩偶之家》相比大家都非常熟悉,鲁迅先生也专门写过 《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的女权人为,女性在智慧、能力、气质上都不亚于男子,因此应该与男人享有 完全平等的地位。然而斯特林堡虽然支持男女平权,但他是一个“悲观女权主义者”,他认为男女之间的 差异是主要矛盾,男性女性无论在生理构造还是心理、性格、思维、处事方式上都大相径庭,因此两性之 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家庭生活中始终存在谁统治谁、谁支配谁的问题。所谓家庭和谐,只是建立在 一方的妥协与让步之上的。因此,两性之间的斗争是绝对的、永久的,和谐则是相对的、暂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