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的音孔为何是 f 型似乎有很多种说法,大体上分为:演化派,美观派,声音派以及其他派,至于真正的原因目前没有定论。
1.演化派 1535 年由 Gaudenzio Ferrari 在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创作的 Glory of Angels 中出现了接近现代小提琴的雏形。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的列巴布琴(Ribeca)传入欧洲,西班牙人管它叫雷贝克(rebec),从图上看它的音孔成 C 型。巴洛克时期,室内乐演奏的弦乐器使用的是维奥尔琴族(Viola),Viola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Viola da braccio(臂上维奥尔) 和 Viola da gamba(膝间维奥尔),不过可以看得出他们的音孔都是一样呈 C 型。文艺复兴时期,里拉提琴(Lira)诞生,Lira 根据演奏方式不同分为两类,Lira da braccio(臂上式里拉琴) 和 Lyra da Gamba(膝间里拉琴)。 里拉琴音孔经过了很多的变化,最终变成了最接近现代小提琴的 f 型音孔。演化派认为现代小提琴是根据 Rebec、Lira da braccio 和 Viola 演化而来,而 f 型音孔则是来自晚期的 Lira da braccio。为什么 Lira da braccio 要采用 f 型音孔,这个我也不知道,期待专业人士……
2.美学派 制琴师 Alvin Thomas King 2004 年撰写了文章《Cremonese System for Positioning the F-Holes》,指出了在制作小提琴时采用黄金分割法定位 f 孔,从这点可以看出 f 孔的定位判断依据是基于美学和数学的判断。
3. 声学派 MIT 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 Hadi Tavakoli Nia 的硕士论文 《Acoustic function of sound hole design in musical instruments》阐述了音孔不同对乐器发音的影响。
小提琴音孔有两个,开在面板中部偏下的两侧,成f形。音孔的作用是使面板中部容易振动和使琴箱内腔空气自由出入,以辅助发音。面板中部是琴马传振的地方,但由于面板中部狭窄,四周又与侧板胶合,如果没有音孔,面板就不能作强烈振动。音孔结构:音孔的上下两端各有一个圆孔称为珠,上珠的直径比下珠小些。两个珠之间是音孔本体,是由弧线构成的长孔,在孔体和珠之间的小块琴板称为翅。珠、孔体和翅的形状,都是制作者发挥艺术才华的部位。在孔体中部的两侧各切有一个横向的V形缺口,除美学功能外内侧缺口还是指示琴马安放位置的标记。由于小提琴的种类和尺寸的不同,音孔的大小会有差异,但形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小提琴的结构和形状通常都是由美学和声学两方面来共同决定的。可能是在制琴师长达几百年的探索以后,慢慢地发现了F孔的优势。上文中MIT的那篇硕士论文也说了,他们在对比了不同形状的音孔以后,发现,F孔对于Air resonance peak的带宽有增加。我木有仔细读过这篇文章,不过我猜测原因也许是C孔相比于F孔更多地截断了木材的纵向纤维的延续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面板的振动。目前为止,只是猜测。F孔和圆孔不同的是,它带给小提琴清脆,干净的声音。当然,不只是小提琴,其实所有弦乐器都是有F孔的。我猜想有部分原因是好看和传统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