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太大,大到光是现在提笔想要简单剖析它的框架,我都觉得太难;这个故事太细,细到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太多值得深究、值得推敲的地方。或许,我应该庆幸,导演是他,所以这部电影没有显得头重脚轻,没有因为框架太大而不知所云,没有因为细节过细而显得因小失大,但我也很遗憾,导演是他,或者我应该说我很遗憾这部电影因为一系列不可控因素而不得不删减掉一些不能在荧幕上和大家见面的东西,我想那些东西,可能带着更多的血性、更多的道义、更多的规矩,但却不得不就像“六爷”一样,带着满腔热情和不曾背弃的理想所离开;像“六爷”所坚持的“江湖道义”一样,在随波逐流的新社会下,逐渐消失直至灭亡。
当一个有自己行走江湖的规则,有自己为人处世的规矩的“六爷”鲜活的在荧幕上像我走来,那一刻,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个撑起了华语影坛贺岁档半壁江山的导演,在那片曾经属于他,现在却早就不属于他的江湖里,正逐渐变得愈发孤寂,他的江湖就像车轮行驶过的辙迹,还依稀留着当年的模样,却已经被掩弃在时光的旧河里,无法前行。曾经那个自己可以最有“江湖道义”的年代,曾经那个自己走路带风、自己就是规矩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代会更替,岁月会苍老。不会变的可能只有六爷、闷三儿、灯罩他们这群习惯板着身子的那群我们称之为“墙根脚下老石头”的情怀了。可是这片情怀,在这部电影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更像是一种对现实无限嘲弄而却不战而败的微妙的冷幽默。
六爷这几个老梆子,新世纪都过了十五年还猫在胡同里养鸟儿逗蛐蛐儿,打定了主意不和外面的世道一起改变。但一旦摊上了事儿,无论它是如何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和能力所及,无论对方多有钱有权有势,他们都会沿袭着几代北京“老炮儿”传下来的“杠头”劲儿不服到底,事儿“铲”不平自己就搭上一条性命,无所畏惧。
这是六爷单枪匹马和官富二代们对峙的底气,也是他和闷三儿骑着车哼着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赴约茬架的浪漫情怀所在,更是抽出那当年从红卫兵干部子弟手里抢回来的日本军刀和大氅时的气势:当年“不服”留下的战果让六爷不容辱没,没了单枪匹马冲上去向人多势众的敌手叫板表达“不服”的勇气,这一辈子的北京人也就算白当了。去赴约了,摆开架子了,军刀出鞘耍开了,哪怕是没打上一架就心脏病发作死去,也算是没给“老炮儿”的名声添堵抹黑。本来北京人就是说的多练的少不是特别能打,真正好勇斗狠的凶徒其实都在外地呢。
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我还愿意为了它在电脑前磨上几个小时来细细阐述一些自己曾经看到的东西,那就是一部值得和大家——不管你我是否见过面,是否是朋友,一起来分享的好电影。
推荐一部电影,最美丽的事情,就是时光老去,岁月无痕,你还记得有一部我曾与你并肩看过的值得镌刻在记忆深处,时不时拿出回忆的电影。就像《老炮儿》告诉和我们分享的一样,时光会带走太多我们曾认为不可磨灭的东西,却惟独会留下我们最初总是匆匆忘去的记忆,那片记忆,我管它叫做——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