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可以被无数人复制的爱情叙事诗 两个同名同姓的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岩井俊二的《情书》婉转动人地弹奏了一曲爱情的叙事诗。《情书》之于岩井俊二本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对于整个日本电影来说,它起到的则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岩井俊二将故事的重心分散剥离,分别放置到故事的每一个阶段中去,用大量的细节串联着故事,使得细节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从而营造出宛如音乐般悠扬动人的叙事节奏,这是日本纯爱电影的一次伟大的革新,也是《情书》留给后世的最大财富。
博子只不过是故事的旁观者,而真正的故事主题发生在两个藤井树的身上,这种利用旁观者的记忆闪回表现故事主题的叙事手法在日本电影中并不少见,但是如《情书》一般,将整个故事的主体置于闪回之中,利用旁观者引出故事的却不多。岩井俊二设计的两个藤井树的爱情并不新鲜,但新鲜的却是通过男性藤井树的未婚妻和女性藤井树的通信,将两人萌生于青春少年的初恋慢慢揭开,更显得真切自然、羞涩懵懂。故事被博子的回忆非常自然地切割分成了几个部分,从一开始博子对藤井树的一无所知,到后来慢慢揭示出了藤井树学生时代的爱情萌芽,记忆的挤压将树的生活细节逐一呈现,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相比完整的叙事线条,《情书》将分离的线索置于回忆的片段中,从一开始发现地址的毕业相册,到只打了27分的英语试卷,再到最后在书中发现画有书样子的借书卡,所有的线索以非常清晰、自然的脉络呈现于观者眼前,而博子和女性藤井树的命运也被隐藏在这段故事的发掘之中,将既往与现实相沟通,起到的作用是让现代的人更能理解过去的那段爱情。
《情书》对于爱情的描述是细腻而温和的,但是在爱情之外,《情书》还将爱情对生命、亲情的呼应做了生动的诠释。虽然这几者之间彼此制约,但是却并不矛盾:女性藤井树对爱情的不寄望,使她对生活和亲情也充满了淡泊,但是当她慢慢从记忆的书堆中找到爱情的踪迹时,就慢慢感受出了身边人们的温暖:爷爷的守旧并不代表了退步,反倒是一种眷顾和包容的象征;博子也在对远山的呼唤中寄去了对阿树的怀念,从此她可以真正安心找到自己停靠的港湾。岩井俊二在《情书》中展现的是他极富生命力的故事创造能力,以及宛如乐章般柔和舒缓的镜头语言。
剧中藤井树倚窗看书,当风骤然吹起,白色的窗帘在藤井树脸上若即若离的拂过,代表的其实也是当时少女那萌动的爱情心灵。岩井俊二的镜头语言绝非是故弄玄虚,而是在当时故事大环境下的精心植入。而《情书》的故事之所以能感动许多人,源自于故事之中对爱情浅显但是却处处迎合的解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封《情书》,而每个人都能从《情书》中看到自己的初恋爱情,每个人都能从《情书》里寻找到自己对爱的感悟。虽然故事只是短短的两小时,但是真实生活中的《情书》却每天都在不断上演,一部不朽的作品,它的理念是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被无限复制的。
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开启了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藤井树,男,3年2班9号;藤井树,女,3年2班26号。两个藤井树,两段不同时空的爱情。一段是割舍不下;另一段是曾经遗忘的青春单恋。关于藤井树的种种回忆,是你拥有的,我把它寄还给你!住在神户的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山难身亡三年后的忌日,意外发现一本国中毕业纪念册。博子因无法忘怀对树的思念,依照当年北海道的旧址寄了一封信,以求得心中的慰藉。没想到,这封信竟寄到了一位同名同姓的女子手中,而女子还是树的国中同班同学。两人开始书信往返,一场追寻“藤井树”的爱情故事在回忆与思念中娓娓道来……
女生对于初恋都抱着美好的幻想。如果期待初恋或正在初恋,看看别人怎么玩初恋,珍惜眼前人以防后悔,初恋不如意的只好羡慕一下别人美好的初恋了。对于正当的爱情,情书总是有益的催化剂。
我老爹说大学毕业前不准谈恋爱,考虑到不听他的话后果严重,我一直没注意男生。再说了,上初中表舅舅是班主任,上高中校长我爸的姑妈,也就是我的姑婆,在家族恶势力笼罩之下,我想做点啥几乎是没指望的。
由此,我化悲愤以及不满为力量,初中玩化学实验,烧掉房间的桌子和自己的外套。高中改玩电磁学方面的东西,做了轨道炮模型,轰杀了老妈养的猫,击穿我的房门直接打爆,那真叫一个血腥啊,就剩下一条尾巴,其它部分很均匀的撒得到处都是。
我的青春大概就这么点可回忆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