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顺着老,还是反着年轻,只要有在一起的记忆,那就可以产生交集,进而可以迸出火花,来一场风花雪月也不是啥匪夷所思的大事。 人家都说了是桩“奇事”(curious case)了,还拿寻常逻辑跟人家死磕,艾伯特同志真是太可爱了,要死磕逻辑的话,也不是不行,不过不是拿日常逻辑去套电影,而是应当审视在电影的时空里、关于主人公本杰明(Benjamin Button)人生的设定是否符合逻辑。俺反正是不学无术,所以在这里不妨细究一下影片人物设定的逻辑:本杰明这个“个案”的奇特之处,并不是简单的“生理心理反序发展”,须得从外表(相貌、身材,再加上一些体现在外表上的生理机能如皱纹、肤色、毛发等)、生理机能(与外观联系不那么紧密的,如性能力、记忆力乃至更为泛泛的体力等)与心理年龄(世故程度、沧桑感等)这三方面的发展轨迹来细化研究。
绝大多数观众肯定是不会无聊到像俺这样去在意本片的逻辑,而更多是为这样一个“非常态人生体验”的玄奇故事所吸引。无论作为小说素材,还是作为电影文本,像本杰明这样的奇人奇事本身就有非凡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小说和电影想要有比单纯的“故事会”高一些的境界,就得在奇人奇事之外多一些留白的空间,好让观众有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而完成“奇特”与“常态”之间相互印证的交流过程。
电影与原著,基本上都倾向于仅仅让本杰明“外表”演变的顺序与众不同,生理机能与心理年龄则基本上是按照正常人生长发育的顺序改变。也就是说,本杰明的“不正常”,其实只是偏向于外在的那“部分”生理特征异常发展,其他大部分生理机能和心理表现,还是和正常人无异,比如小本同学心理幼年、外表老朽的时候某样物事比较“疲软”,大致到了正常人少年时分却意外“雄起”,并在“天上人间”美国分舵中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夜干到大天光”的美名;如果性生理机能是与他外表配套的话,那这根本就不可能。
如此一来,一些爱思考的同学可能又对结尾的设定有些疑问:他们觉得相对于本杰明人生伊始时“生理耄耋、心理幼儿”的状态、按照生理、心理方向线性递进的规律,到终结时最完美的对映应是“生理婴儿、心理老成”,而影片最后的设定,分明是心理也重归了幼稚,这难道不是逻辑混乱?人不认为是。先且不说在真实的世界里、“正常人”到老了也可能变成和小孩一般性格(所谓“老小老小”是也),所以这一设定并不违背现实逻辑;在艺术思维里,要形成对应,也不一定要恰恰相反才行,生于斯归于斯,看似从起点回到了原点,可人生的意义难道不正是这个圆的轨迹而非圆的起点么?因此,在电影逻辑上本片也还是比较严谨的。
好莱坞过去也不乏这样的“奇人”传记片,让影迷们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与《大鱼》(Big Fish)。虽然其中的主人公事迹都是虚构的,但表现的方式却不一样:《阿甘》是“以虚入实”,通过虚构的事件来讲述主人公真实的一生;《大鱼》则是“非虚还真”,虚构的事件最后证明只是主角的想象但它却又反映了真实生活最宝贵的特性。《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风格,有点介于二者之间,虚虚实实,蛮吊人胃口的:主角的人生当然从文本阶段就是虚构的,但编导偏生将它讲得煞有其事;片中有位“电不死”老人的故事,他的那些奇事是用黑白默片的形式体现的,看似很“纪录”,但观众分明能感觉到这些怪鸡场面背后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在掩嘴偷笑,于是越发难辨真假了;再加上影片从头至尾不断出现的有关Katrina台风的真实事件,真真假假其实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众从这个故事中体会了什么。
最先体会到的,应当还是人物的感情经历,这些经历与观众自身体验最接近,编导可以以此为入口将观众的感受引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