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是电视剧经典纷飞的年代,是无法复制的年代。好剧争春,落英缤纷。一片绚烂过后,静静沉淀于心。朝花夕拾,馨香如故。
描写张三丰的影视作品众多,而我初次知道这个名字,却是经由这部戏,之后才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以张三丰作为主角的电视剧仅看过这一部。曾经沧海,在我心里,张三丰的影视形象就此定格。
时光匆匆二十年,当初的这版《少年张三丰》不知还有几人记得,所谓记得,恐怕也只是一些闪现的片段,模糊的光影。各种资料匮乏,不但极少有人讨论,甚至找不到一篇像样的介绍。 深感于如今电视剧制作的随意与粗糙,加之二十年后重温这部剧,感慨良多,是以成文。以此纪念那段贫乏却美好的时光。
记得当年是安徽电视台播放的,该剧播完之后同档时间紧接着又播放了刘德华、赵雅芝主演的《魔域桃源》,因为都是说的武当之事,故而印象较深。
记得当时,“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的音乐一响,我就立刻从隔壁的房间飞奔而出,守在电视机前寸步不离。正是年少爱做梦的年纪,“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这片风帆带着我随着剧中人走过一段奇异的旅程。
一、制片
该剧由华视主创,两岸共同设置完成,是一部合拍剧,这一点从大陆版本的片头片尾字幕就可以看出。在这版字幕当中,我赫然发现了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大名,而当时这位名导还只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一名美术设计。
合拍剧的优点在于能够互取所长,补缺其短。而缺点就在于双方整合的困难。
合拍一部剧,就像兼并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不在于能否合并,而在于合并之后能不能有效地运作。如果理念、文化、风格都无法整合,兼并不仅徒增成本,还会拖累自身,适得其反。
所以,合拍剧有成功的,失败的也为数不少。
而我认为这部戏,作为90年代初合拍剧的试水样板,应当算比较成功的。
主要演员和制作班底来自台湾,保留了台剧一贯细腻温情的特色,同时在大陆取景搭棚,并加入了大陆的演职人员,又给该剧增添了一派恢弘之气。
二、剧情
相较于金庸武侠的恢弘壮阔,纵横捭阖,这部剧显得娟秀雅致,低回蜿蜒。如果说金庸的武侠是一副《清明上河图》的长卷,世情世貌尽览,三教九流尽现;这部戏就好像《溪山行旅图》的纵轴,深山飘渺峰,不见路人行。如果说金庸的武侠是澎湃喧嚣的海洋,这部戏就是飞流直下的瀑布。如果说金庸的武侠是史诗,这个故事就是一则小品,情节精短,人物简单,结局意外而发人深省。
这是一个架空的故事。故事由始至终没有交代江湖分为几派,江山为谁主宰,朝代是何年代。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记住了一些事,一些人。
这些事,这些人,都和一张藏宝图有关。整个故事,就由这张藏宝图开始。
江湖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中有一张藏宝图,被分为两半,分别放在两处,只要将两半地图合二为一就能获得一笔惊天的宝藏。这两半地图,一半藏于大漠的金刀之中,一半藏于少林寺宗传袈裟之内。
某一日,少林寺得到有一伙人将去大漠夺取金刀的讯息,为保宝藏不落入奸人之手,不语大师派徒弟德昭先行一步去大漠取回金刀。德昭取得金刀,但路中遭受奸人埋伏,重伤之下被一流浪小孩张君宝所救,德昭将金刀地图交予君宝,嘱其送交少林。 这场偶然的相遇,从此改变了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君宝不负所托,历尽艰辛到达少林,并因缘际会拜不语为师,得名三丰,受其真传。而不语却因师弟不嗔的出卖被害,金刀和袈裟被夺。少林寺遭逢大劫,德昭和三丰也被诬陷为少林叛徒。不语临死之际让三丰将半张地图记在脑中后将其焚毁。
三丰随德昭逃离少林,隐瞒武功,隐姓埋名,于洛阳城开药铺为生。三丰勤练武功,暗中追查十年前旧案,发誓追回金刀袈裟,洗脱罪名,洗雪前耻。
而当日夺刀杀害不语之人黄善就住在这洛阳城中,势力庞大,可呼风唤雨,而他也在设法打听另半张地图的下落。
三丰夜闯塔林,祭拜不语,欲引出当年陷害的内奸。
不嗔已夺方丈之位,命其爱徒杨轨山下山打探,而轨山却是和三丰一起长大亲如兄弟的好友。
纷纷扰扰,皆为利来!
伤身殒命,前赴后继!
夜谈、夜探、夜叹!
一系列的谋划、一系列的行动!
欺骗、算计、冲突、交锋、争斗……
种种迷雾过后,大家发现,所谓宝藏的故事,终究只是一个传说。
一个并不复杂的案件, 24集的篇幅稍许嫌多。纵观武侠剧,港剧以武取胜,台剧以情动人。营造气氛、渲染情绪是台剧的拿手好戏。所以台剧的武侠柔情似水而欠缺凛冽之气。 而拖沓被视为台剧的一贯作风,区别于港剧的显著特点。就这部戏而言,和台剧动辄40集的叙事风格相比,也算难能可贵了。
首先,对于情感的表现和情绪的渲染点到为止、其如其分,没有加大笔墨、大书特写。
其次,在情节上,主线十分清晰,重点突出。
但明显的缺点在于旁支稍欠合理。前半段的剧情可算相当紧凑,后半段有点老牛拉车。对于一些枝节的设置交代不明,人物这样行动的目的、情节想要体现的意图,全凭观众自行猜测。正因如此,一些人物、一些情节感觉无关痛痒、如同鸡肋。
好在主要情节尚佳,人物的演出可圈可点,事物多不完美,无谓苛求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