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曾经写过一部名叫《黑的雪》的小说,后来被谢飞拍成了电影《本命年》,姜文主演的。刘恒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想表达一种不由自主的人生状态,人就像飘落的雪花一样,原本都是纯洁的,但落到不同的地面上,有的能保持原来的纯净,有的则被人践踏,变得污秽不堪。《线人》中的主角,都抱着一个单纯的目的进入故事,李沧东只是想例行公事、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地征用线人破案,细鬼只是想在这个线人行动中能全身而退,挣到为妹妹赎身的钱。当然电影不可能如此简单,一旦命运的陀螺开始旋转,
每个人都将深陷不能自主的漩涡之中。其实电影创作者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人物设置障碍找麻烦,只是有的人是通过巧妙布局越过障碍来达成目的,而有的人则喜欢通过让人物与障碍同归于尽来了断恩怨,林超贤就属于后者。从《证人》到《火龙》再到《线人》,林超贤越来越喜欢在人性抹黑的沉郁底色中凸显电影的质感,而《线人》的黑暗气质几乎被推到了挑战审查底线的极致,在这个互相利用的利益交换格局下,信用应该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但警察的失信,人性的扭曲,让这个警匪故事最终变成难以复盘的人性死局。最后一场盘肠大战,是全片最具冲击力的场面,也应成为2010年华语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惨烈图景,这样的血腥残暴,堪比《风声》了。但这样的黑暗对决之后,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感情的释放和解脱,而是更加绝望的窒息感。
《线人》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因为它太黑暗,同时它也不是一部合格的艺术片,因为它对人性的探讨太显性,它是属于林超贤的作者电影,这种风格的确立和彰显,对于香港警匪电影的创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比起《火龙》凌厉火爆的画面和剪辑风格来,
《线人》显得沉稳平实了许多,而且在叙事上较更早的《证人》表现出更入佳境的掌控力,对最后的高潮段落的情绪铺垫很扎实,但结构上的失衡导致情节发力上有点跑偏,这一点上对比一下《无间道》就可以看出差距了。《无间道》是很早就抛出了陈永仁隐性的身份危机,并在情节的深入发展和与对手的纠缠中不断强化这种危机感,对观众情绪及其对角色心理感受的同步性始终处于创作者严密的引导之下。而《线人》中更多的情节是在讲述常规的办案过程,观众早早地做好了细鬼被出卖的心理准备,但这样的情节几乎成了主体故事的番外篇,情节远远落后于观众的期待,造成了影片的中段情节显得无所适从,节奏拖沓。好在《线人》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出色,林超贤保持并超越了其在《证人》中所表现出的在演员调教和潜能挖掘上的深厚功力。
《龙虎风云》中发哥做卧底,虽有理智和情感的杀伐,依然做得豪气干云;《无间道》里梁朝伟做卧底,却是忧郁压抑,再加上刘德华饰演的那位对警队进行反渗透的黑道卧底,“卧底”一词,已然变得有些光怪陆离;而到了《线人》里,无论是张家辉饰演的专门联络线人的警官李沧东(向韩国电影致敬?)还是谢霆峰饰演的线人“细鬼”,几乎都成了与魔鬼订立契约的当代浮士德,按理说是为了匡扶正义的现代司法体系服务,然而一次次的背叛与出卖,却让两人的灵魂始终在生不如死的无间地狱里苦苦挣扎。
“细鬼”第一次听闻让他做线人的要约时,淡淡的说了句“出卖朋友的事我不做”,但沦落风尘的妹妹很快让他放弃了这一若有似无的道德底线。廖启智饰演的老线人说得好:“线人没有朋友”,其实,这也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写照。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每一个人都以出卖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