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主创把自己的位置已经摆得很清楚了:沙滩上的前浪、桥下面的骨头。他们自己都没信心把这片子拍得多好,就是来攒点经验值的,顶多看能不能卖点情怀回点本。当然,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三体》以降,国产科幻片就算能卖点情怀,也是好的。至少说明中国科幻迷的情怀还没给人折腾完。至于我们想不想看到《流浪地球》的电影化,当然是想的,北朝论坛上大家自改的《流浪地球》电影剧本都有好几部。但也正是我们实际动手做过,所以我们知道《流浪地球》改编电影有多难,以及@龚格尔 这个团队搞电影版《流浪地球》的靠谱指数能有多少。《流浪地球》这部小说虽然一向被认为是大刘最适合改编电影的小说,但是改编难度也是最大之列。抛开大刘宏大的技术想象,这本小说的人文核心在于人类政治文化和群体心理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分裂,其叙事方式是通过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串联人类命运的壮烈史诗。整部小说时间跨度有几十年,涉及战争、革命、灾难、爱情等一系列命题。能够把控这样宏伟电影的团队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至于国内那更是凤毛麟角。或者我把话说明白一点,如果本片的制片人是韩三平老爷子,大概我会比较有信心。并非因为韩三平的“科幻精神”如何如何,单纯是因为老爷子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动用中国电影圈那点微薄的资源罢了。毕竟《流浪地球》这样的史诗级作品,中国电影圈就算拿出当年拍《大决战》、《建国大业》的力气全民动员,也未必能支持得起。
作为一个普通科幻影迷,我想谈谈我喜欢的好的科幻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吧。占坑。1:有深度的内核。科幻电影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能够让观众思考,比如终结者2中关于机器人和人的关系,比如AI中机器人怎样才算是真正成为一个人,比如黑客帝国系列现实和虚拟的关系。不要为了受众广就立意浅,想成为开拓的经典科幻电影就需要有一个有深度的内核。2:有共鸣的情怀,作为一个普通影迷,情怀是非常重要的,足够好的情怀也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能够很好的引领市场。对中国电影尤其重要。这个方面与第一条正好相反,一定要受众面广,简单,直接。比如战狼2的中国雄起,甚至2012里中国制造诺亚方舟。举几个不成熟的想法,中国拯救世界,中国占据亚洲,中国人是全世界最高领导人,以中文为主混合英文等词汇成为世界通用语。这也是合理的,毕竟举国体制中国是最擅长的,领导全人类来做一件事,中国人是当仁不让的天生的领导者。
我今天看了流浪地球电影的消息,补看了郭帆导演的《同桌的你》,看完觉得很喜欢。不说别的,就单说一个对细节的用心:同桌的你的男主在美国住小公寓用的锡箔纸,真的就是超市里对应他钓丝工资的那一款,在美国混的朋友应该看了都会会心一笑。这说明导演为了拍好这个片子,真的在布景上走了心,即使是一闪而过的一个背景画面也下了功夫。我相信他对流浪地球也会走心。大刘的原著里并没有外骨骼的设定(原作成书比较早,外骨骼也就是这几年才火起来),但是流浪地球的那个科技水平下,外骨骼确实应该是普及装备。导演不但补完了书里没有的科技设定,还费劲制作了实物外骨骼道具而不是用后期五毛特效。我觉得冲这一点就该给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