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仁和刘建明,一个想成为真实的自己,一个想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对他们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人。而对影院的观众而言,虽然自己并不一定是成功人士,但总归能过自己的生活,穷也罢,富也罢,就算物质上欠缺点,起码在精神上没有那么痛苦,而银幕上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照人的角色比起来,不免让人产生极大的安慰感。
作为卧底,自然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人非草木,呆在曹营时间长了,不免也要对它产生几分感情。陈永仁百密一疏,差点露出马脚,是黑帮的小兄弟替他隐瞒,保住了他的性命。黑帮里有许多与他生死与共的兄弟,而他自己的工作却是在背地里出卖他们,同样,在警队卧底的刘建明也要遭受这种煎熬。作为卧底,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不啻是一个灵魂的漩涡,只要你是卧底,就永远无法逃脱这个漩涡。他们不能有正常的感情生活,也没有,陈永仁的女友嫁作他人妇,而刘建明的妻子最终也弃他而去。双重身份的挤压,人格分裂的痛苦,陈永仁和刘建明只有默默的忍受,掩盖起真实的自我,像吸血鬼一样躲避着阳光,在夹缝中才能生存下来。在陈、刘二人音响店相遇的一场戏里,他们俩惺惺相惜,静静的并肩而坐,并不言语,蔡琴的怀旧歌声响起,时光在这一瞬间仿佛也凝固了,小小的音响店几乎成了他们的灵魂避难所,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到彻底的放松,享受片刻的宁静,镜头缓慢的从二人面前摇过,演员表演和导演调度的分寸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有效的传达出了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刘建明,他已经一心只想做个好警察,不愿再回到过去,而他的黑帮背景又让他欲罢不能。在黑帮的暗中支持下,刘建明破获了一个又一个案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俨然一颗在警界中冉冉上升的新星。在公众面前,刘建明是个不折不扣的犯罪克星、执法先锋。当然,这一切也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荣誉、社会地位,还有他人的尊敬。起初的刘建明,是摆得清自己的位置的,他知道这些面具的存在只是为了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贼,他源源不断的情报供给,会使他身后的黑帮组织日渐强大,黑帮强大了,他的面具也就会更加光鲜夺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建明变了,长久的警界生活已使得他的良心渐渐苏醒,当刘建明再一次审视自己时
,突然发现自己已不能容忍那些丑恶。而对刘来说,黑帮是他的靠山和基础,没有黑帮,也就没有今天的刘建明,割断同黑帮的联系,无异于自杀。也许刘建明能够放弃金钱和地位,但他所不能放弃的,是爱情和家庭,是他在这样虚伪的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那一份真实的感情。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当刘的妻子知道真相后,她并没有提起什么,而只是淡淡的说,自己的小说写不下去了。刘建明没有意识到什么,但观众明白,真正写不下去的,是她和刘建明的那份感情,那份交织在真实和虚伪中的感情。一个“双面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统一的人,即使暂时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失去它。
卧底恐怕是世界上最见不得光的职业了,做卧底就意味着你只能是个“双面人”,时时刻刻要提心吊胆,只能做些偷偷摸摸的勾当。像陈永仁,除了他的顶头上司,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几乎所有人都当他是恶棍,他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只掌握在上司一个人手里,对他而言,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真实生活,
他只能以另一个人的面目出现在世上,而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作为卧底,他差不多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人,没有自己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姓名,甚至连生日也不能有,在大厦天台上,当上司把一块手表当作生日礼物送给陈永仁时,我们分明能看到陈永仁眼中那闪过的感动与悲凄,也许在这刹那间,他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感觉到与那个真实的自我统一。陈永仁干得很成功,但这成功却是错位的,当“兵”的做了个好“贼”,越成功就意味着他陷得越深,越成功就意味着他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他并不缺少财富金钱,但财富金钱买不来快乐,对陈永仁而言,他只能戴着面具生活,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属于自己。当他摘下面具,这些在黑帮中取得的所谓的“成就”只能让他倍感煎熬,唯愿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