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条动态,内容如下:
在美国 “爸爸我想弹钢琴”“走吧儿子,我们去买琴,将来像钢琴家佩拉西亚一样,在舞台展示自己!
在韩国 “妈妈我想弹钢琴”“去吧女儿,我们去选琴,将来像偶像全素妍一样迷人!”在德国 “爸爸我想弹钢琴”走吧儿子,叫上妈妈给你买琴去。以后像尤雅·温特一样自信,坚强!
在日本 “爸爸我想弹钢琴”走吧儿子,叫上妈妈给你买琴去。以后像久石让一样写出美好和谐的动漫音乐。在法国 “妈妈我想弹钢琴”“你太棒了,希望你将来像理查德克莱德曼一样优秀,喜欢什么颜色的钢琴我们现在就去挑选,然后再找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来指导你”。
在中国 “爸爸,妈妈我好想弹钢琴,”好啊,你先去学,等你学好了给你买台钢琴...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琴怎么能学好琴呢 父母决定了就要行动。
我说的崇洋,并不是指客观理性地欣赏国外发达国家的进步和文明,而是指对国外的方方面面进行无节制的完美臆想。这条动态便是臆想。在作者的思维里,美国发过韩国法国的父母皆通情达理,为培养孩子不吝付出,唯有中国父母愚不可及,连学琴要先买琴的道理都不懂。连各国父母的言行都能臆想得惟妙惟肖,让人身临其境,可见作者已经的臆想症已经病入膏肓。
这样的臆想并不少见,像早前刷爆朋友圈的类似“美国妈妈如何带孩子”、“美国媳妇这样带孩子,中国婆婆惊呆了”、还有“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对比”等等,一言以蔽之,美国万般皆好,美国孩子从小自律有头脑,中国孩子全都是白痴。这些文章能风行朋友圈,而且是在真伪不明的前提下,可见绝大多数人相当认同中国人就是低美国人一等。更有医生朋友反应,有些父母看了这些文章,孩子生病,死活不肯给用药,急死医生。相信一篇往上的无稽言论,而不肯相信医生的专业性,紧紧因为传说那是美国人的育儿方式,实在可悲可叹。
这种怪现象并不少见,但凡和“洋”字沾边,多少就能渡层金。我到现在还记得大一入学时,教授很是自豪地说:“我们学校招老师,日后绝对不要硕士,即便是博士,也要看你是不是海归。”招聘教师,不是看学识,不是看本领,直接看你是否留过洋,我该说啥好呢。而更可悲的是,这并非特例,而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普遍现象。不信,你去大大小小的企业打听一下,或是去论坛搜索一下。
我们是无法否认国人的“崇洋媚外”,否则,焉有“洋气”和“土气”之说?但凡漂亮时髦的,管它姓不姓“洋”,统归姓“洋”。如果这些事例还太抽象,那就拿最近的事实来说。水头的迪迪龙培训中心甚受欢迎,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该校有外教。这些趋之若鹜的家长,可能忘了分析,这些外教若真是受过高级教育,能在本国找到好工作,又何必背井离乡来我们这个穷乡僻壤,还拿着微薄的工资?他们根本就是在本国混不下去的主儿。但到了我们这儿,却被奉为上宾了,高校毕业的学生,竟得给他们去当助教。不凭别的,只凭他们是“老外”,他们姓“洋”。
从草根到高知,总有那么一大票人“崇洋”,而是是缺乏理智地崇洋。
书写人间冷暖 公众号:yglh1314
崇洋媚外得有个标准定义;愚昧的民族主义者见外就反,后果是更加愚昧无知,世界很大,提高自己的认知,更能分辨优劣和学习到更好的东西;那些无知盲目模仿国外,好坏不分,良莠不知也是愚昧的表现;所以,对崇洋媚外标准的把握,才是判断聪明愚昧的标准,而无关民族隔阂。
还是中国人信仰的缺失,1840年以来中国人的脊梁骨就被洋人打断了,到现在还是
追寻幸福生话是人的本能。看是什马人带头移民!。
难道你想永远活在一个井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