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本身并不烧脑,前后两部分的衔接可谓是泾渭分明。上半部分,特工麦克斯拿到了卧底玛丽安的丈夫的身份,两人携手完成了刺杀德国大使的任务并成功逃出枪林弹雨。两人也假戏真做,陷入爱河并在德军的飞机轰炸中诞下了女儿。而后半部分则画风一改,当玛丽安被疑似为德国间谍后,麦克斯陷入了纠结和痛苦,他需要找出她真正的身份,力图证明自己的妻子不是间谍。然而结果却是残酷的,影片中断,麦克斯和玛丽安结婚前,麦克斯的领导一句“战争中的婚姻注定不长久”就已经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但是战火中的真爱却是真正的伟大。
麦克斯打算带着玛丽安私奔是小爱的最佳诠释,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他的选择是为了家庭逃离战争,哪怕要背负叛国的罪名;玛丽安为了保护麦克斯的惊世一枪是对大爱的完美注解,为了她爱的人,宁愿自我牺牲保住丈夫保住家人,情至深处生死相依。为了爱和家庭,女人的付出不同于不同于男人,却同样伟大而让人动容。战争期间,相爱的两个人或许会因为信仰的差异,或许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或许会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最终无法厮守终生。对于他们而言,战争是残酷的,爱情更是残酷的升级版。《间谍同盟》直接把这一矛盾展现出来,来激发人最柔软的心酸。当爱情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一直以为大义灭亲虽然残忍但确是必须做的,但是真的如果将自己代入其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人物的内心戏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矛盾焦点,这个矛盾即便延伸到当下的时代背景中也同样适用——我们是否真的认识自己所熟悉的那个人?布拉德皮特在片中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感性的一面告诉他这就是自己的妻子,而理性的一面却告诉他妻子确实也有可能是敌方的特务。
为此,他一度踏上了一段求证之旅。皮特出色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诠释得淋漓尽致。丈夫与军人的双重角色,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在皮特的演绎下切换自如,栩栩如生。另一边,歌迪亚也将女人的神秘展露无疑,甚至在最后那一刻,你都无法确认她到底想干什么。尤其是在机场的停机坪上,当皮特在大雨中卖力地发动飞机引擎时,导演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回切换在皮特与停机坪上的飞机仓库之间,让人难以猜透她到底是想伺机破坏英国空军总部,还是仅仅在替自己老公担心,单纯地害怕私奔之路被人发现。当最终大局已定之际,她似乎又立刻从一个有嫌疑的女间谍,成为了一个愿意为家庭牺牲一切的妻子。男女主角丰富的内心矛盾并没有被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出来,而是成为了一种贯穿全片的悬念,这是整部《间谍同盟》最为出彩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个年轻人被迫为了各自不同的阵营而献身隐秘战场,由此所结出的爱情,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浪漫,也裹挟着早已注定的悲剧色彩。
麦克斯和玛丽安的爱情至上观也让人无法指责过多。对于麦克斯而言,失去了他,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又如何呢?影片末尾,在和平岁月里,麦克斯和女儿在梦想的庄园牵着马的背影,相信会有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温情画面时泪如雨下。相信为爱而牺牲的玛丽安会在远方守护者他们,
守护者这个家。杰森·伯恩横空出世,谍战题材从此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瓶颈,连长盛不衰的007系列也在一夜间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丹尼尔·克雷格的那部《皇家赌场》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摇身一变玩起了硬派动作与快速剪辑。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谍战片几乎就等同于动作片,需要依靠大量的动作场面与曲折离奇的剧情来支撑起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谍战戏的精髓,也渐渐在日新月异的特效技术下为人们所遗忘。然而《间谍同盟》却剑走偏锋,成为了谍战片大环境中的一股清流,回归了久违的古典浪漫主义。众所周知,间谍在我们国内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特务,专指那些从事特别任务的专业型人才。





